(依據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纏足,又稱為「裹腳」,是中國古代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上至皇家公主下至山野農婦皆以纏足為美,甚至將女性的一雙腳打造成一個畸形的歷史舞台,人們沉醉其中,感受著小腳的嬌小與柔弱,甚至把小腳與女性本身畫上等號。
《詩經》是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著重收集呈現當時人民受壓迫的困境與抒發時人對不合理社會現實的怨恨之詩作。而其中“變風變雅”便是基於當時的社會困局所形成的哀怨情緒而創作的“怨刺詩”,具備重要的研究價值。
談到中國近世王權,北宋(960—1127)政權的由唐(618—907)時的「東部歐亞大陸跨域交流的多元國家」重新演變為「東亞地區的儒教國家」......
相聲是中國與台灣民眾喜愛的曲藝表演藝術之一,目前在不同的電視節目,例如綜藝娛樂節目、文獻專題片,都能看見它的身影。
陳浩基在《第歐根尼變奏曲》中,為十四篇短篇作品加上了古典樂風的次序題名,並為每篇作品配了上了他心目中認為氣氛相符的古典樂曲。
賦是中國文學上具有代表性的文體之一,它講求文采、韵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賦原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方法,是《詩經·大序》中“六義”之一,即直指其事。在漢代,賦文體興起,結合了先秦文學的敍事方法和詩體的音韻規律。
在《陽江疍家民俗》一書中,紀錄了陽江疍民的起源、生活起居、疍家民俗以及文化。
唐朝(618-690,705-907)是一個音樂多元的朝代。唐人不僅重視傳統雅樂,還很享受俗樂表演,而且唐朝的國力強大,與外國接觸頻繁,所以在文化上也有了眾多融合,因此唐人對外來、新興的音樂有較高的接受程度。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已有頗多研究成果。然而,現有研究多聚焦於〈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等名篇的解讀,而忽略了研究作者本人的特質,比如創作心理。
閩南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詞彙和用法,而這些古漢語的特點很多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再使用,因此閩南語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竺摩法師(1913-2002)(以下簡稱「法師」)是為一位大乘行者,一生穿梭於東南亞地區弘法,被尊稱為「大馬北傳佛教之父」,是首位賜封為檳城「高級拿督」勳銜的佛教僧人。
《紅樓夢》寫的是“千紅一窟,萬艷同杯的女子悲歌,作者在小說中用寫實的手法,批評封建制度對當時女性造成的各種婚姻悲劇。在封建社會中,婚姻對女性而言不僅是人生的重要篇章,更是她們自我價值的體現。
佛學從印度傳入中國,為了得到更多認可,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與觀念,特別是儒家與道家的思想。
蘇軾(1037- 1101)《艾子集說》為中國寓言文學史上第一部寓言專集,全書共40則寓言。
作為宋代,乃至中國詞史上著名的女詞人,學者對於李清照的研究從無間斷。
唐亡於西元十世紀初,直到北宋王朝出現前,東亞大陸出現了分裂的地方政權,學界一般以「五代十國」稱呼這一時期。政治局面相對不穩的北方政權稱為「五代」,相較北方政治局面較為穩定的南方政權合稱「十國」。
在中國民族文化中,最特別的群體無疑是分佈範圍廣泛的客家人。
漢語成語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成語是中文詞彙教學的重要一環,對香港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學更是如此。
王玲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介紹,當前在中國對文化的分類通常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的二分法,但其實除從屬這二者之間的物質文化以外......
「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中。」[1]出自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社會契約論》,該文章為探討人在社會中有限度的自由。
古今中國的敘事文學中,大多以男性作為敘事主體。在男作家的筆下,女性往往被塑造成男性的「他者」,從而被邊緣化、理想化,甚或故意醜化。相對而言,女性書寫一直被壓抑或忽視。
中國紮作技藝在香港經過百年傳承,已然成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宣揚傳統節慶文化的窗口,我們常會在觀音誕、盂蘭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慶中看見其蹤影。
陸象山(1139-1193)和朱熹(1130-1200)都是宋代儒學代表人物,對於中 國古代儒家經典的研究和教育有重要貢獻。
明清時期是女詞人最蓬勃的時期,學界針對明清個別女性詞人的“閨詞雄音”研究較少。本文會針對徐燦與顧貞立的“閨詞雄音”探討當中展現與傳統女性截然不同、前所未有的女性精神面貌。
分享文章
我們使用Cookies提升您使用我們網站的經驗, 當您按"接受"或繼續使用本網站,您自動接受我們使用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