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2.08

 

立春:东风解冻柳条新

 

回首儿时记忆,关于春天的深刻印象最多,如除夕年夜饭与压岁钱、元宵锣鼓队与闹花灯,另有一样,则是立春日的春饼。福建福州地区的春饼,用麦子磨成的稠浆,在平坦而高热的饼铛上快速抹一圈,瞬间成形,圆而且薄;再翻过来稍微一烙,就是一张温软如玉片的春饼了。家长买回家来,裹上炒好的合菜馅儿,就是麦香浓郁、散发着鲜蔬气息的美味春卷了。后来长期远游异地,每每怀念故乡风物,其中必有春卷。立春,也成了生命中温馨弥漫的节日之一。当然,自古以来,民间立春吃春卷的习俗,各地都有,所谓「咬春」,多与此相关。杜甫〈立春〉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即是一例。清代扬州诗人林苏门〈邗上三百吟〉,也说到春饼:「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

春饼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回大地,生机满人间,历来备受重视。吃春卷,只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景、期待新年顺遂的习俗之一。比如宋代诗人王镃〈立春〉诗,除了写春饼「生菜挑来叶叶春」,还写到「泥牛鞭散六街尘」——一项非常重要的迎春仪式。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壮牛犁田、拉车,埋头苦干,与民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伊始,农人准备下地耕作,借助鞭打泥牛活动,意在祈福:劝农耕,勤劳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此相关,又有贴〈春牛图〉的习俗,其中有柳条——象征着冬天已去、春日来临,万物复苏;有牧童——代表主管树木萌芽生长的句芒神,也称木神、春神、东方之神;最重要的,还有牛——意味着勤于耕作,丰收在望。


 

立春,不仅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促成了众多清新高雅的文人诗章。中国古代既有伤春的文学传统,也有颂赞春天、歌咏春光的优美作品。立春,东风解冻,柳丝初发,蛰虫始动,江河里的鱼儿也渐渐浮游水面。这一派盎然生机,更能触发诗人的创作兴致。因此,历来不乏颂美立春的杰作。前引宋人王镃〈立春〉诗,就有「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的美丽诗句。宋代张栻〈立春偶成〉写立春来临之际,东风泛起湖面涟漪,草树吐绿,倒影参差,所以说「春到人间草木知」,生气勃勃,明媚满眼。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更写得豪气勃发:「无限春风来海上」,「染得桃红似肉红」。

立春时节盛开的木兰花
 

中国人如此重视立春节气,原本于朴素的生活体验、深刻的生命体认。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所谓「农历」,其实融合了古代的「阴历」与「干支历」。前者是依据月亮运行规律而制订的,后者则是按照星宿旋转周期而产生的——北斗七星运行一周为一「岁」。一「岁」分春、夏、秋、冬四时,每一季节分孟、仲、季三个月,每个月各含两个节气,此即二十四节气。古人认为,每一周期开始为「岁首」;或以为最迟自秦代开始,就把「立春」视作新年之开端。 「立」的意思是「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讲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大地,阳气上升,树木萌发,正是耕地播种的好时节。因此,包含立春在内的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古人顺应自然节律的一种认识。在生存环境日渐恶化的当今之世,如何礼敬自然、呵护有灵众生、提升生存质量,中国古人制订的历法及其节气观念,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启发意义。

陈允锋教授

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术兴趣主要在于中国古典文论、《文心雕龙》、唐代诗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学术专著6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

多謝陳教授分享!立春了,要趕快計劃一吓今年的大計!

#1

Chi Seng Pun

10-02-2023 0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