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者:陈允锋教授
比起中国诸多节日,中秋最富审美意味,中国人对秋月素来情有独钟。何以知其然? 《周礼》称:“中秋,夜迎寒”。
露水往往出现于气温偏低的夜间,凌晨过后,阳光普照,气温升高,便很快蒸发了...
晚唐文学名家李商隐(812-858)博学多才,赋诗作文,好用典故,人称「獭祭鱼」...
立秋古诗吟诵 吟诵者:陈允锋教授
不知不觉,写到上一期「大暑」时,已到年「中」。那是第12个节气,恰值二十四之半。有感于此,今次下笔写「立秋」,难免多了一些感慨:我们每写下一个字符,时光随即而逝;我们出现「现在」念头的那一瞬间,其实已是「过去」。
古人说,「大暑」之「大」者,炎热之极也。物极必反,乃自然规律。 「大暑」之后,「立秋」继之。
南宋诗人杨万里(1127~120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杭州六月独特风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立竿见影」,这是流传至今的常见成语之一,用以比喻相关举措收效迅速。不过,在现实人事中...
端午将至。想起年幼时的这个时节,我会向家中包裹粽子的长辈询问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长辈们总是以公式化的一句来回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大凡都记得「黛玉葬花」情节:第一次在第二十三回,时为暮春三月;第二次在第二十七回,缠绵悱恻的〈葬花吟〉即见于此,时令则是芒种。
小满古诗吟诵 吟诵者:陈允锋教授
多年前的某个初夏,笔者凭兴而作自由体小诗〈怀想〉,第二节是:「凤凰木叶漾起红衣裳的时候/怀想就是灿灿的焰火/与烈日竞辉光/与潮水共翻簸。」
「清明谷雨,冻死老鼠」,这是流行很广的民间谚语,尤其是南方。这个时节,常有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侵袭,南方又多雨阴湿。
每年临近清明的时候,难免怀想故乡的「波波粿」。 「波波」,是福州方言的拟音写法,其实就是清明粿,也就是青团。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崇尚「中」。 《易传》倡导「时中」,孔子以为「过犹不及」,都注重立身行事合乎时宜。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 农历的二月(卯月)从这天开始。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春节是华人传统节庆之中最盛大的,而且仪式感满溢。在春节期间,人们除了与至亲挚爱举杯飨馔分享喜悦外,最经典的莫过于送(互)赠红包。
正月十五元宵,这是华人农歴新年的最后高潮,其起源传说与点灯有关,并从汉代宫廷传入民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我们先从文字来理解「雨水」的含义。
过年“捞生”,是马来西亚华人现行的节日食俗。一般而言,自踏入农历腊月,坊间的华人餐馆就会推出“捞生”套组,让人们一直“捞”到元宵十五之后...
龙年伊始,诚挚祝福您:如意吉祥,龙马精神,龙腾虎跃,一飞冲天!
去年公历二月十九日,适逢春月第二个节气——雨水
马来西亚华人多源自华南,主要的南来时段自19世纪直到20世纪中叶间。华人南迁,文化也南来,逢年过节的民俗也随之南传与延续。以农历年而言,迄今依然是华人社会一年里头最盛大的民俗节日
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之一,最早起源于贴桃符,用来驱除妖魔鬼怪。
回首儿时记忆,关于春天的深刻印象最多,如除夕年夜饭与压岁钱、元宵锣鼓队与闹花灯,另有一样,则是立春日的春饼。
陶渊明(365-427)〈饮酒二十首〉第十九首曰:「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是古代白话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情节。
大雪节气过后,紧接而来的,就是冬至。每到这个时节,故乡的记忆又浮现心头。
此前的「立冬」文稿中,笔者以「万物静默待春归」为副标题。或许有些读者难免疑惑:冬季刚刚开始,为何就翘首「待春归」呢?
记得辛丑岁除夕之际,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缓解,人员流动仍然严重受限,不少在外工作、求学者,难以返乡与家人团聚,只能如古人所说「独在异乡为异客」 。
《礼记·杂记》有这样的记载:子贡曾去观看年终祭祀活动,孔子问他:你觉得那些人是否快乐?子贡回答说,「一国之人皆若狂」,不知道他们为何饮酒歌舞、如此疯狂。
水,是生命的源泉,引发了很多与生命相关的联想。老子(约B.C.571-约B.C.471)说「上善若水」,孔子(B.C.551- B.C.479)说「逝者如斯」,庶几乎家喻户晓。
九月初九是重阳,马来西亚华人深谙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道这是个登高的民俗节日。
王献之(344-386)才华卓荦,书法别开生面,与其父王羲之(344-386)并称「二王」;在诗文写作上,虽然没有留下像〈兰亭集序〉那样的名篇,不过,他赞叹山水的言论,同样闻名于世。
写「立秋」节气文稿时,笔者以「一叶惊心气初凉」为副标题...
很多中国人多认为农历七月十四是「盂兰节」,当天节日俗称为「中国鬼节」...
清明古詩吟誦 吟誦者:陳允鋒教授
农历甲辰岁惊蛰节气始于二〇二四年三月五日,结束于三月十九日。
现代的孩子物质生活比较富裕,陪伴他们成长的或许是无数的玩具、电脑、和手机⋯⋯
马来西亚华人的节日风俗来自华南,与长江、黄河流域的北方汉族文化同异互见,以一年一度的民俗大节中秋而言,也是很明显的。
谈及中国传统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不能不谈每年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千的故事
我们使用Cookies提升您使用我们网站的经验, 当您按"接受"或继续使用本网站,您自动接受我们使用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