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11.07

 

立冬:万物静默待春归

 

 

《礼记·杂记》有这样的记载:子贡曾去观看年终祭祀活动,孔子问他:你觉得那些人是否快乐?子贡回答说,「一国之人皆若狂」,不知道他们为何饮酒歌舞、如此疯狂。于是,孔子讲了一番道理:他们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到了年末,终于可以放松休息了;你不懂他们为何如此欢快,而周文王、周武王则明白其间奥秘,只有「一张一弛」,紧张劳作与放松休息相结合,才是理政治国的上佳法则。

孔子说的「一张一弛」治国理念,其实也契合自然规律:天地万物,萌芽生发于春天,茁壮成长于夏日,成熟收获于秋季;到了冬天,则进入休眠状态,农人们也迎来了休养生息的闲散时节。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来临,一年即将终结,所以说「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按照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说法,立冬节气意味着「水始冰、地始冻」——湖水逐渐结冰,土壤开始冻结。自此之后的三个月,气候越发寒冷,天地间一片寂默,仿佛沉醉于宁静的梦乡。

大地以沉寂的方式积蓄来年滋养万物的力量,农人们则因地制宜,为顺利度过漫长寒冬做准备。相沿成俗,渐渐形成了立冬节气的民间饮食文化,俗称「补冬」。此即民谚所说:「立冬补冬,补嘴空。」目的是为了补充热能与养分,借此强身心、驱寒气。北方一如重要节日一样,仍然是以吃饺子为主。饺子之「饺」,发音似「交」,此时可以表示秋冬之交替;饺子形似耳朵,据说吃了「立冬饺」,可以防止耳朵遭受寒冻。在南方,这个时节的气候,虽不像北方那样寒冷,但早晚也已凉意十足了。即便白天,走在街上,身着外套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因此,立冬来到,南方地区的「补冬」,有点类似于北方「贴秋膘」那样,更为普遍。如台湾地区吃烤红薯、姜母鸭;浙江绍兴一带开始酿黄酒,也就是「冬酿」。福州地区喜欢用各种草根汤炖鸡、鸭、猪肚、猪蹄等。闽南地区吃汤圆、「交冬糍」,以及「炣饭」——用豆豉、黄芪、大米等食材一起烹煮而成的米饭。广东一些地方的民众,除了吃糯米类食物,还讲究吃羊肉滋补身体。岭南常年气温高,深秋、初冬交替季节,明显凉爽干燥了许多。此时食用性温、暖身的羊肉,可算是呼应时令的好选择。

立冬,是古人很重视的「四时八节」之一。四时,就是四季;八节,指「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加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些日子,既是天地运行的关键节点,也是人间生活的重要时令。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时有迎春仪式。寒冬时节,百物休息,也有相应的「迎冬」典礼。据《礼记·月令》,立冬前三天,天子就要斋戒沐浴,整洁身心;立冬当日,天子亲自率领公卿大夫,于北郊祭祀黑帝,迎接冬天的到来。在阴阳五行理论中,与冬天相对应的颜色为黑,方位在北,黑帝指北方之神。与此相关,祭祀用车、旗帜、服饰,一律皆黑。

黑,通常表明黯淡无光,也可以表示万物藏而不见。冬季天寒地冻,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往往是死气沉沉。这与黑色的象征意味,颇为近似。不过,倘若换一种眼光与心态,冬日何尝死寂一片呢?且不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壮丽景象,即便南方,立冬之后气候渐渐冷起来,而温暖的元素也异常丰富:桂花继续飘香,菊花依然灿烂,更有应季的柚子、黄橙、橘子、橄榄⋯⋯纷纷而来下。笔者由此想起元末明初福建籍诗人张以宁(1301-1370)写于广西一带的〈立冬舟中即事〉诗:「露岸苇花明白羽,风林橘子动金丸。」芦花胜白羽,橘子似黄金,如此亮丽的立冬图景,或许可以在人们的心头点燃翘首望春归的无限期待⋯⋯

 


 

参考资料

 

书籍

1. 栗元周主编:《细说二十四节气》(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年版),页180-182。

2. 陈澔注:《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页96,238。

 

期刊文章

1. 董晨:〈论二十四节气与月令文献的结合〉,《古今农业》第2期(2023年),页112-119。

 

陈允锋教授

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术兴趣主要在于中国古典文论、《文心雕龙》、唐代诗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学术专著6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