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萬物靜默待春歸
《禮記·雜記》有這樣的記載:子貢曾去觀看年終祭祀活動,孔子問他:你覺得那些人是否快樂?子貢回答說,「一國之人皆若狂」,不知道他們為何飲酒歌舞、如此瘋狂。於是,孔子講了一番道理:他們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到了年末,終於可以放鬆休息了;你不懂他們為何如此歡快,而周文王、周武王則明白其間奧秘,只有「一張一弛」,緊張勞作與放鬆休息相結合,才是理政治國的上佳法則。

孔子說的「一張一弛」治國理念,其實也契合自然規律:天地萬物,萌芽生發於春天,茁壯成長於夏日,成熟收穫於秋季;到了冬天,則進入休眠狀態,農人們也迎來了休養生息的閒散時節。立冬,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標誌著冬季來臨,一年即將終結,所以說「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按照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說法,立冬節氣意味著「水始冰、地始凍」——湖水逐漸結冰,土壤開始凍結。自此之後的三個月,氣候越發寒冷,天地間一片寂默,仿佛沈醉於寧靜的夢鄉。
大地以沈寂的方式積蓄來年滋養萬物的力量,農人們則因地制宜,為順利度過漫長寒冬做準備。相沿成俗,漸漸形成了立冬節氣的民間飲食文化,俗稱「補冬」。此即民諺所說:「立冬補冬,補嘴空。」目的是為了補充熱能與養分,藉此強身心、驅寒氣。北方一如重要節日一樣,仍然是以吃餃子為主。餃子之「餃」,發音似「交」,此時可以表示秋冬之交替;餃子形似耳朵,據說吃了「立冬餃」,可以防止耳朵遭受寒凍。在南方,這個時節的氣候,雖不像北方那樣寒冷,但早晚也已涼意十足了。即便白天,走在街上,身著外套的人明顯多了起來。因此,立冬來到,南方地區的「補冬」,有點類似於北方「貼秋膘」那樣,更為普遍。如台灣地區吃烤紅薯、薑母鴨;浙江紹興一帶開始釀黃酒,也就是「冬釀」。福州地區喜歡用各種草根湯燉雞、鴨、豬肚、豬蹄等。閩南地區吃湯圓、「交冬糍」,以及「炣飯」——用豆豉、黃芪、大米等食材一起烹煮而成的米飯。廣東一些地方的民眾,除了吃糯米類食物,還講究吃羊肉滋補身體。嶺南常年氣溫高,深秋、初冬交替季節,明顯涼爽乾燥了許多。此時食用性溫、暖身的羊肉,可算是呼應時令的好選擇。

立冬,是古人很重視的「四時八節」之一。四時,就是四季;八節,指「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加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些日子,既是天地運行的關鍵節點,也是人間生活的重要時令。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時有迎春儀式。寒冬時節,百物休息,也有相應的「迎冬」典禮。據《禮記·月令》,立冬前三天,天子就要齋戒沐浴,整潔身心;立冬當日,天子親自率領公卿大夫,於北郊祭祀黑帝,迎接冬天的到來。在陰陽五行理論中,與冬天相對應的顏色為黑,方位在北,黑帝指北方之神。與此相關,祭祀用車、旗幟、服飾,一律皆黑。
黑,通常表明黯淡無光,也可以表示萬物藏而不見。冬季天寒地凍,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往往是死氣沈沈。這與黑色的象徵意味,頗為近似。不過,倘若換一種眼光與心態,冬日何嘗死寂一片呢?且不說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壯麗景象,即便南方,立冬之後氣候漸漸冷起來,而溫暖的元素也異常豐富:桂花繼續飄香,菊花依然燦爛,更有應季的柚子、黃橙、橘子、橄欖⋯⋯紛紛而來下。筆者由此想起元末明初福建籍詩人張以寧(1301-1370)寫於廣西一帶的〈立冬舟中即事〉詩:「露岸葦花明白羽,風林橘子動金丸。」蘆花勝白羽,橘子似黃金,如此亮麗的立冬圖景,或許可以在人們的心頭點燃翹首望春歸的無限期待⋯⋯

參考資料
書籍
1. 栗元周主編:《細說二十四節氣》(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年版),頁180-182。
2. 陳澔注:《禮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頁96,238。
期刊文章
1. 董晨:〈論二十四節氣與月令文獻的結合〉,《古今農業》,第2期(2023年),頁112-119。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