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己人:潮州人移民東南亞歷史
潮州人常言“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這句話記錄著潮州人散佈世界各地的移民足跡。潮州人又以潮語發音的“膠己人”表示著都是“自己人”的族群認同。移民海外的潮州人,其祖籍源自中國的潮汕地區,即粵之東、閩之南的韓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帶。明清兩朝,潮州府統轄管理地方,其中潮州人聚居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普寧、惠來、澄海、豐順八縣,合稱潮州八邑。以現在中國的地方行政劃分而言,潮汕地區涵蓋了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潮州人移民歷史悠久,多前往東南亞等地謀生,是為“下南洋”,俗稱“過番”。
潮州人向東南亞的遷移活動,歷史上有兩次移民潮。第一次移民潮得益於18世紀大米跨國貿易的發展。清康熙末年,為解決東南沿海各地出現的“產米不敷民食”危機,清政府開始從海外進口“洋米”。由於暹羅米豐價賤,雍正、乾隆兩朝,政府鼓勵暹羅華商運米來華貿易及內地人赴暹購米運回。在大米貿易刺激之下,潮州人乘坐“紅頭船”由樟林港出洋,陸續向東南亞移民。同時由於鄭昭創建吞武裏王朝,其在位期間(1767-1782年),與清廷維持良好關係,大量招徠潮州移民前往暹羅,加速了潮州人向海外移民的步伐。
潮州人遷移東南亞的第二次移民潮,出現於1860年汕頭開埠之後至20世紀上半葉。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汕頭開埠,汕頭港不僅發展為潮汕地區重要的貿易港口,也成為潮州人出洋的重要口岸。晚清之際,歐洲殖民主義者為開發東南亞,從中國沿海地區以“契約華工”的形式組織大量移民到馬來半島、印尼等地墾殖。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潮汕地區的戰亂、自然災害、地少人多等情況日益嚴重,形成推動地方民眾繼續經汕頭港向東南亞遷移的推力。簡言之,汕頭開埠不僅強化了潮汕地區與海洋世界的聯繫,也鞏固了潮汕僑鄉的形成與發展。
受自然地理因素及移民鏈條的推動影響,潮州人主要移居地是中南半島和南沙群島,即今日東南亞之泰國、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地。以馬來半島為例,潮州人早期多集中於沿海一帶,檳榔嶼(檳城)、麻六甲、新加坡、柔佛和砂拉越等處,此後逐步向內地發展。富有冒險精神的潮州人,不辭辛苦來到馬來的荒地,墾荒種植。潮僑陳開順(1803-1857年)於1844年獲得開港墾殖合法權後,開發了陳厝港,同時帶領潮州同鄉在柔佛建立義興公司,經營甘蜜和胡椒的種植與買賣。另一潮僑領袖陳旭年(1827-1902年)同樣帶領潮州鄉人在柔佛荒山,披荊斬棘,墾荒種植。陳旭年於39歲時成為馬來半島最大的港主,且在新加坡創設廣豐公司,與他人合作,在新加坡、柔佛兩地經營鴉片、釀酒生意,並管轄柔佛州的甘蜜和胡椒出口。
除墾殖業、農業之外,潮州人在東南亞的大米出入口貿易中的經營表現也十分出色。以乾泰隆陳氏經營的家族企業為例,1851年潮人陳煥榮於香港創辦乾泰隆行,經營大米貿易,是香港較早的出口貿易行(南北行)。其子陳慈黌於1871年在曼谷創立“陳黌利行”,運銷暹羅大米的同時,又在暹羅當地創辦多處火礱。乾泰隆陳氏於十九世紀末在泰國曼谷(1871)、新加坡(1885)、汕頭和越南西貢等地建立聯號,不僅進行大米貿易,還經營船運、匯兌業等業務。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60年代,以潮州米商為基礎的貿易網路,建立了跨地域的香-叻-暹-汕-郊貿易體系。
所以說,潮州人善經商,在東南亞的種植業、米業、橡膠業、船運、漁業、金融業等多項領域不斷湧現出經濟實力雄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潮商,例如金融業的陳弼臣、連瀛洲、陳錦泉,馬來西亞的張泗清,印尼的彭雲鵬、曾國奎、鄭鴻標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更為普遍的東南亞潮州人聚居處,生活著大量兢兢業業在海外謀生的潮州人,如新加坡的牛車水、泰國曼谷的耀華力路等地。隨處可見潮州人經營的店鋪,經營著布匹、香料、瓷器、百貨、土產、金飾、鐘錶、雜貨、漁產、藥材等貨品,同時潮州人亦將具有潮州特色的功夫茶、小吃、潮劇、潮語等傳播至住在國。現今,泰語中有很多辭彙採用了潮語發音,便是移民對住在國影響的生動體現。
同時,潮州人“下南洋”的過程中,常常恭請神明一同前往,庇佑充滿不確定、不安全的航行,保佑漂泊在外、福禍未蔔的異國生活,神明也伴隨移民實現了“跨國遷移”活動。泰國知名華僑報德善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潮人善堂等,祀奉源自原鄉的大峰祖師,均是與潮州人的移民軌跡和跨國網路保持一致。海外潮州人以善堂為載體,不僅能夠從事多元的慈善救濟事業,開展宗教活動,還將源自原鄉的文化傳統傳播至住在國的族群中,寄託著潮人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懷念。
縱觀十八世紀以來潮州人的移民歷史,漂洋過海,於異國他鄉謀求生計,這其中必定充滿艱辛險阻。為便於謀生,潮州人遷移至東南亞後,多聯合起來成立各種團體組織,以便互相協作,彼此照應,這種團體組織名稱各異,統稱為“會館”。初期會館多受會黨與廟宇影響,後逐步形成以地緣、血緣、業緣等為基礎的同鄉會、宗親會或會館等團體組織。例如越南堤岸的義安會館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也稱“潮州公所”。1863年砂拉越的首府古晉成立潮州公會,翌年,檳城也建立潮州會館。泰國潮州會館成立於1938年,是以地緣為基礎而建立的泰國最大的同鄉會,在泰國、東南亞都享有盛名。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由潮商林義順等人於1929年成立,發揮著聯絡鄉誼、興辦公益、增進感情、凝聚互助等作用。另外還有以血緣為基礎的宗親會,例如泰國許氏宗親會,聯絡同宗感情,互惠互助;還有以各縣域為基礎的同鄉會,例如泰國潮安同鄉會。現今,東南亞潮州人逐漸促成以國際潮團聯誼會為主的國際性聯盟。1980年國際潮團聯誼會在馬來西亞成立,定於每兩年舉行一屆年會,極大便利了全球潮州人之間的溝通與聯繫。
長期以來,海外潮州人心系桑梓,常以捐資辦學、修橋造路、施醫贈藥、救災賑濟等方式,造福潮汕大地。特別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海外潮州人與原鄉聯繫緊密,不僅捐資修建水廠、學校、醫院以及修繕祠堂與廟宇,還在潮汕各地投資建廠,帶動了家鄉的經濟、文化、教育等事業發展。陳弼臣(泰國)、謝國民(泰國)、李嘉誠(香港)、陳偉南(香港)、林伯欣(香港)、吳清亮(新加坡)、謝慧如(泰國)等潮僑為家鄉的慈善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由於潮州人海外移民的影響,潮州的工夫茶、潮劇、潮州菜、潮繡、木雕等極具潮汕特色的物品與文化也走上了國際舞臺。
主要參考文獻
1、黃挺著. 中國與重洋 潮汕簡史[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09.
2、李宏新著. 潮汕華僑史[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6.08.
3、(美)施堅雅著. 泰國華人社會 歷史的分析[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0.0
4、蔡志祥. 企業、歷史記憶與社會想像:乾泰隆與黌利.黃挺編著;吳榕青編輯. 潮學研究 第13輯[M]. 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6.11.頁158-174.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