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09.07

歷史與現狀:
媽祖文化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之間的交流互動

基於北宋建隆元年 (960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村民林默之傳奇故事而產生的民間崇拜,逐步被神格化,人稱媽祖 (Godmother). 及至朝廷也開始對林默封神膜拜. 宋高宗封其為「靈惠夫人」, 元代忽必烈大汗封其為「天妃」, 清康熙皇帝側封其為「天后」. 於是,媽祖和黃帝、孔子並列為享有中國國家祭典的三大神明之一。即便在當代,媽祖仍然是許多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東南亞和東亞民衆所信奉的女神。自2009年起,媽祖信仰和文化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

福建莆田湄洲岛媽祖像
 

媽祖文化在大陸和東南亞之間的交流互動歷史由來已久,並有歷史實物之見證。在鄭和下西洋出發的婁東劉家港(今江蘇省太倉市瀏河鎮)和作爲鄭和船隊航標的福建長樂頂端聖壽寶塔附近,曾屹立著兩塊明朝宣德六年鄭和立下的石碑《通番事蹟記》和《天妃靈應之記》,它們記載了一段輝煌壯麗的航海故事,以及對媽祖協助中華與東南亞航海往來的感恩。

《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迹記》首先描述的航海的艱險: 「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領官兵數萬人,海船百餘艘。自太倉開洋,由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柯枝國、古裏國、抵于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裏。觀夫鯨波接天,浩浩無涯,或烟霧之溟濛,或風浪之崔嵬。」然後,碑文感恩媽祖道:「天妃之神,威靈布于巨海,功德著于太常,尚矣。… 海洋之狀,變態無時,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非仗神功,曷能康濟。… 及臨外邦,其蠻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滅之,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皆神之助也。」《天妃之神靈應記》碑(抗戰前移至長樂縣署)的內容, 與《通番事蹟記》所述相去無幾,亦表述下西洋之規模與艱險並感恩「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也。」可見,鄭和船隊不僅將中國的商貿產品和航海技術帶到了東南亞,而且也把中國的媽祖文化傳播到了那裏。

隨之鄭和下西洋而來的,是中國下層民衆的 “下南洋”。“南洋”一詞產生于明清時期,汎指東南亞地區。當時, 中國東南地區人口大幅增長, 造成土地資源短缺, 加之倭寇侵擾帶來的社會動亂, 以及隨之而來政府强制的遷界政策, 許多民衆被迫選擇移民到馬來西亞、印尼等地,號稱“下南洋”。在“下南洋”過程中,移民們遇到的最大挑戰是航海途中的惡劣天氣和狂風惡浪。於是,他們便隨身携帶媽祖神像和香火,祈求神靈保佑一路平安。一旦平安抵達目的地,移民們便將隨身携帶的媽祖神像就地供奉。媽祖文化就是這樣從中國大陸傳播到東南亞各地的。

馬來西亞吉隆坡天后宮
 

鑒於宗教信仰與移民文化同步的特徵,東南亞媽祖廟宇大多依附於中華區域方言族群的會館,如海南會館(瓊語或海南閩語)、福建會館(閩南語)、廣東會館(廣東話)、福州會館(福州話)等,它們分佈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各國,既是滿足當地華人信仰崇拜的聖地,也是當地華人的活動中心。所以,東南亞的很多媽祖廟宇具有地域性和血緣性之特徵。例如,馬來西亞媽祖祭祀場所大多是宮館兩用合一,由來自海南省、福建省、廣東省移民所構建,包括馬六甲海南會館天后宮、柔佛麻坡海南會館天后宮、馬六甲興安會館天后宮等。新加坡也有海南會館天后宮、福建會館天福宮、福州會館天后宮、南洋莆田會館天后宮等。越南人稱呼媽祖為天后婆,越南各地建有會安中華會館、廣肇會館、福建會館、潮州會館等。

泉州天后宮
 

近年來,媽祖文化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之間的交流互動日益熱絡,其形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分靈、巡安和謁祖進香,而前兩者是經常混合在一起進行的。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湄洲媽祖祖廟曾多次舉行分靈巡安東南亞. 例如, 2017年7月“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湄洲媽祖赴馬來西亞、新加坡巡安活動。7月1日,湄洲媽祖及隨駕約130人含民俗文化表演團、媽祖巡游護駕團成員,從厦門機場飛往馬來西亞吉隆坡。7月2日相關活動在吉隆坡天后宮(雪隆海南會館)啓動。7月3日湄洲媽祖從首都吉隆坡轉往馬來西亞中部城市馬六甲的興安會館天后宮。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興安天后宮主席吳金華及嘉賓,徒步護駕湄洲媽祖巡游馬六甲全程6公里。7月5日,湄洲媽祖巡安團抵達新加坡。對正華村金福宮、木山聖母宮、半港天后宮、雲峰天后廟、金榜山亭天后宮、興安天后宮、文山聯誼社、粵海清廟及福建會館天福宮展開巡訪,巡游路程約100公里。當地宮廟組織龍獅隊、鑼鼓隊助陣歡迎,許多信眾到宮廟等候、夾道迎接。2019年11月由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聯合泰國南瑤宮、泰國泉州晋江聯合總會和泰國林氏宗親會,舉辦的2019年中泰媽祖文化活動周暨湄洲媽祖巡安泰國,也在泰國受到很多華裔信衆的熱情歡迎。湄洲祖廟媽祖巡安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泰國獲得的熱烈反應,說明即便在二十一世紀,東南亞很多華裔或華僑對媽祖文化仍有深厚的信仰,媽祖文化在東南亞仍然很有吸引力。

澳門天后宮
 

海外到福建省湄洲島謁祖進香活動,是海外與中國大陸交流媽祖文化的重要方式,湄洲賢良港天后祖祠被認爲是媽祖誕生地,所以是海外進香活動的重要場所。例如,2018年3月馬來西亞柔佛州大馬天后宮、柔佛州柔佛巴魯市林氏宗親會和柔佛州笨珍縣林氏公會一行93人,執媽祖令旗,恭抬分靈媽祖、千里眼和順風耳等神尊,回到媽祖故里—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而湄洲媽祖祖廟以十音八樂為陣頭,歡迎遠道而來的馬來西亞林氏宗親媽祖信眾。

湄洲媽祖祖廟的進香活動
 

信仰媽祖,是一種精神寄托,而分靈訓安和進香等活動也會附帶不少觀光與文化的交流,甚至含有宣傳中華文化的意謂。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媽祖文化促使東南亞華裔保留了更多的中華傳統與色彩,也不知不覺加强了當地華裔對中華祖地的感情。而這些感情,可能轉化爲觀光、投資、留學以及對中華世界的友善,故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媽祖文化交流,可說具有多個正面的影響,值得繼續鼓與加强。

 

魏楚雄教授

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光啟國際學者中心講席教授,樹仁大學歷史系卓越教授,河南大學講座教授,博睿出版社(Brill)東西方交流叢書主編。河南大學世界現代史碩士、華盛頓大學博士。曾任Susquehanna University歷史系主任、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主任、留美歷史協會主席等。撰寫和編輯的英文書著有《中美經濟關係,1944-1949年》、《亞洲文化、外交和對外關係》、《澳門—一座國際化城市的形成》和《全球境況下的中國大陸-台灣關係》,並發表了約70多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合作主編了15本中英學術著作。

蕭弘德博士

福建莆田學院副教授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