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寶寶養成記
小朋友幼稚園裡教授了蠶蟲的成長過程,孩子放學與家人分享,不禁表達飼養春蠶的嚮往。春日已至,生命不息。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為了找回曾經的童心,家長們在為孩童購置蠶蟲與桑葉的過程中也開始接觸到“蠶”的文化與歷史。
蠶桑文化,可謂古老燦爛的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蠶蟲文化歷史悠久,距今約5000多年的山西,考古人員便發現了蠶蟲的痕跡。夏代之前人們就已開始飼養家蠶,至商代蠶業開始成為祭祀占卜的對象,到周朝更衍生出了國家級別的祀典—先蠶禮,而秦漢之後蠶業的技術與規模不斷發展,至明清趨於頂峰。絲綢這一被稱為“中華文化使者”的商品其最初的源頭就是蠶絲業。根據蠶蟲生長階段的不同,共分為五段齡期。孩子們接回的蠶寶寶,已處於四齡期。蠶蟲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極高,不能有異味、食物要乾淨、溫度需適宜。孩子特意找來餅乾紙盒,在家人的協助下製作小屋子,鋪好無色無味的紙巾,小心翼翼將蠶蟲一隻一隻擺入。只見,白白胖胖的幼蟲有13個環節,8對足位於胸腹部,摸起來軟軟的、涼涼的。它們利用敏銳的嗅覺和觸覺,尋找著最新鮮美味的桑葉,找准位置,用它那極具黏性的蟲足抓緊桑葉,然後沿著桑葉脈絡大口、肆意的品嘗,發出陣陣“沙沙”聲。 有時吃飽了,還會抬起頭來張望一番,似乎在做頸部運動呢!
![](/assets/documents/1685/1.jpg)
養上了蠶寶寶,孩子的心裡總是牽掛著。經歷了四齡期後的蛻皮,進入五齡期的蠶寶寶們食量就更大了!家長們開始分頭找尋途徑獲得桑葉,孩子們放學後最期待的事情便是與同窗小夥伴分享飼養故事。而我們全家人在孩子的鼓勵下,變身勤勤懇懇的的“鏟屎官”,每日不間斷為蠶寶寶們餵食、更換紙盒、清理衛生。可不要小瞧蠶寶寶的屎粒,略帶著桑葉的清香,可是一味中藥呢!名曰蠶沙,屬於祛風濕藥。可以說,蠶蟲全身都是寶:吃的是桑葉,吐的是金絲銀線,奉獻給人的是蠶繭和蠶蛹。無論是在紡織業、食品業還是醫藥業,都有蠶蟲的痕跡,它的一生都在奉獻者。
![](/assets/documents/1685/2.jpg)
待到蠶蟲長到身長7釐米左右、身體呈半透明狀之時,便到了吐絲的階段。見到蠶蟲們身體變軟、食欲退減的樣子,孩子既期盼又擔心:“是蠶寶寶身體不舒服,還是即將結繭了?它們各有一個小屋子,不會孤單嗎?”孩子會真誠地捧起蠶蟲和它對話,早上醒來也要先看看這群好朋友是否驚喜“變身”。連綿不斷的細絲從嘴裡吐出,在陽光下、燈光下反著光。孩子忍不住想伸手摸一摸,但又怕破壞蠶寶寶的新家。幾日過後,等到蠶蟲們紛紛變成了蛹,孩子又開始懷念每日喂桑葉、和蠶蟲玩耍的過往了。
![](/assets/documents/1685/3.png)
![](/assets/documents/1685/4.jpg)
蠶化蛹破繭成蛾、交配產籽,短暫的一生便也結束了。在飼養蠶寶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蠶的生命週期與人類的一生是如此的相似—出生、成長與新舊生命的交替。蠶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勤勤懇懇創造了很大的經濟價值,令我和孩子們真實地感受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內涵與深義。
主要參考文獻
1、孫傑:〈絲綢 一絲一縷皆中國〉,《孔子學院》,第43期,(2016),頁7-13。
2、章林:〈蠶桑與絲綢〉,中國民族宗教網,2023年1月21日,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3012109-1.htm,2023年9月27日讀取。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