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5.06.18

「長崎中國獅子舞(ししまい)」在日本華僑祭典文化中的傳承與創

歷史脈絡與文化雙重性

長崎作為日本鎖國時期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成為中國文化傳入日本的重要門戶。中國獅子舞最早可追溯至江戶時代(1603-1868年)的唐人屋敷地區,當時的中國商人為慶祝農曆新年等傳統節日,開始在異鄉表演家鄉的獅舞。這一時期留下的《長崎唐館圖》等歷史圖像資料,清晰地記錄了早期中國獅子舞在長崎的表演場景。

有趣的是,在長崎同時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卻又相互影響的獅子舞傳統:一是源自神道信仰的長崎神社獅子舞,於1992年被指定為豐島區無形文化財;二是華僑社群傳承的中國獅子舞。前者以黑色羽毛裝飾、舞者腹部擊鼓為特色,後者則保持著中國南派獅舞的基本特徵。這兩種傳統在長崎這片土地上並存發展,形成獨特的文化對話關係。

明治時期(1868-1912年)的文獻記載顯示,中國獅子舞已開始出現本土化轉變,發展出"和漢混合調"的音樂風格,將中國鑼鼓與日本三味線巧妙結合。這種文化適應不是簡單的元素疊加,而是經過長期互動後產生的有機融合。

當代傳承與活化

進入21世紀後,長崎中國獅子舞的傳承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2005年成立的"吼獅會"成為當地唯一專注於中國獅子舞保護與發展的團體,其組織結構和傳承模式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吼獅會的成員構成體現了罕見的文化包容性,既有第一代華僑帶著鄉愁參與,也有日本本土居民因興趣加入。年齡層從兒童到長者,甚至出現祖孫三代同堂練習的場景。這種跨世代、跨族群的參與模式,使傳統獅舞得以持續活化傳承。

在技藝傳承方面,吼獅會發展出創新的"雙軌教學系統":一方面嚴格保持中國南派獅舞的傳統套路,如"採青"、"高樁"等經典動作;另一方面則因應現代舞台需求,融入日本太鼓元素與當代舞蹈語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團體研發的兒童版獅頭道具(重量僅為傳統獅頭的三分之一),有效解決了傳承人年齡斷層問題。

自1987年開始的"長崎春節祭"和1994年擴展的"長崎燈籠節",為中國獅子舞提供了穩定的展示平台。在為期15天的燈籠節期間,獅舞表演吸引數萬觀眾,成為長崎冬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觀之一。

文化融合與創新

長崎中國獅子舞在當代的發展,展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跨文化環境中的強大適應能力。這種適應不是被動的改變,而是主動的創造性轉化。

在表演形式上,2015年創編的《龍獅會》節目將日本能樂的"摺り足"步法融入傳統獅舞,這一創新獲得了"日本傳統文化振興獎"的肯定。這種藝術實驗不是對傳統的背離,節日習俗及儀式從來都並非一成不變。習近平總書記亦曾經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可見得,創造性轉化確實有利「活化」傳統,令傳統文化習俗得以世代延續。

再者,中國獅子舞已從單純的節慶表演,發展為社區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吼獅會定期在學校和社區中心舉辦工作坊,將專業表演轉化為大眾可參與的文化體驗。近年來更與當地企業合作開發文創商品,形成"以文化養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從理論視角看,長崎中國獅子舞的保育實踐印證了"文化混雜"(Hybridity)理論的解釋力。它既不同於中國原鄉的獅舞傳統,也不同於日本本土的表演藝術,而是在長期文化交流中產生的第三種形態。這種混雜不是文化純粹性的喪失,而是文化生命力的體現。

結論:跨文化語境下的經典轉化

長崎中國獅子舞文化歷經起伏,在當今社會對多元文化的重視下正逐步復興。華僑社群對中華文化的保育,使獅子舞不僅在華僑中持續傳承,也在日本社會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文化保育不僅是維護傳統,更是促進社會多元性的重要途徑。長崎中國獅子舞的案例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是對過去的保存,更是為未來創造文化對話的可能。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能夠連結不同文化的傳統實踐,其價值將愈發顯著。


 

參考資料

 

呉宏明、髙橋晋一 編:《南京町と神戸華僑》(京都:松籟社,2015 )。

張玉玲 :《華僑文化の創出とアイテンティティ:中華学校・獅子舞・関帝廟・歴史 博物館》(名古屋:ユニテ,2008 )

王維:《日本華僑における伝統の再編とエスニシティ:祭祀と芸能を中心に》(東京:風響社, 2001 )。

大河原志保:〈日本華僑社会における両岸関係の影響―横浜中華街の事例から−−〉,《アシア太 平洋研究科論集》20(2011 ),頁327-347。

潘文慧

日本東北大學博士(國際文化)。早稻田大學前博士後研究員、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前課程總監,現為跨文化研究學會主席、日本鎮西學院大學教授、香港大學客座研究員、一帶一路文化鑒識專業協會理事及多份國際學刊編輯。專責學術、文化研究、國際交流及課程發展等項目。主要研究範疇包括地域研究、流行文化研究、媒體研究、性別研究及全球化等課題。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