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5.08.01

潮劇起源和在東南亞的發展

潮劇亦稱潮州戲,用潮州方言演唱,緣起宋元南戲,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流布於廣東潮汕、閩南、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潮劇曲文押潮韻,賓白多俚詞,劇本語言文質相濟,雅俗共賞。潮劇唱腔用真嗓實聲,依字擇腔,柔婉多變。伴奏音樂分文武畔。潮劇的角色行當中以生、旦、醜最具特色,其中潮醜為潮劇之戲魂。潮劇劇目有四千多個,其中有兩類劇目為其他劇種所少見,即根據潮汕地方人物和故事創作的劇目,如《荔鏡記》(《陳三五娘》)、《蘇六娘》,以及反映華僑生活的華僑戲,如《官碩案》、《金貴舍》。 

潮劇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隨潮汕移民走出國界,成為傳承兩千年潮州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聯結世界各地潮人情誼的重要紐帶。潮劇流播于泰國,最早是在17世紀中葉。1851年後,老雙喜與老正和等潮劇戲班以曼谷為中心,經常“遊埠”到新加坡、馬來亞、越南、印尼等國家和臺灣、香港地區,主要在酬神和喜慶節日演出。

20世紀20年代,中國潮劇藝人為躲避內亂陸續移居泰國,他們引入新的戲劇觀念和思想,結合泰國華人社會現實,開啟泰國潮劇的現代化和本土化,主要表現在編改新劇、變革表演形式、廢除童伶制和實行“股份制”或“團場合一”的組織管理方式四個方面,吸引、培養了大批優秀藝人,演出規模宏大。編劇家陳鐵漢與謝吟將古裝傳奇戲《遊龜山》改為《可憐一漁翁》,開泰國潮劇“文明戲”之先河。30年代,文明戲《姐妹花》等傳到新加坡、馬來亞。新加坡《火燒紅蓮寺》等潮劇的立體活動佈景構想借鑒了話劇和電影的舞臺美術精神,由老賽桃源班傳至泰國,風靡一時。50年代,廣播潮劇和潮劇電影開始佔領東南亞市場。1958年,首部中國潮劇電影《火燒臨江樓》在新加坡上演,促進了新加坡潮劇發展。1960年,中國潮劇團到柬埔寨演出,演員姚璿秋等人得到皇后“授勳”的至高禮遇。20世紀60年代,香港潮劇演員陳楚蕙等人在泰國的表演引起轟動。1982年,泰國華人莊美隆編導首部泰語潮劇《包公鍘侄》,嘗試用泰語音韻譜寫曲調、唱念臺詞。2000年,莊美隆成立“泰中文化藝術中心”,教潮劇演員學泰語,泰國人學潮劇。泰語潮劇代表作有《大禹治水》、《趙子龍救阿斗》等。

2006年5月,潮劇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對潮劇的關注更加多元化,中國潮劇精品劇目推陳出新,湧現了講述僑鄉故事的《望海潮》等現代潮劇。2021年4月,汕頭市人民政府與中國戲曲學院以“學校+基地”新模式合辦中國戲曲學院首個全日制潮劇本科班,建立中國戲曲學院汕頭教學實踐基地。

2022年4月1日,首屆國際潮劇文化研修班開班,採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聯動課堂。4月29日,結業典禮暨廣東潮劇院新馬泰潮劇傳承中心“雲”揭牌儀式在廣東潮劇院慧如劇場舉行,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以及港澳地區、潮汕地區全體學員獻上了為本次研修班創作的歌曲《為愛傳戲》。

 

附圖與演出網址:

1. 20世紀40年代,泰國潮劇界著名生角陳賽鳳的濟公扮相

2.《海外潮音──陳楚蕙藝術評傳》封面,該書由錢豐著,泰國八和機構2000年出版。

3. 泰語潮劇《大禹治水》演出劇照。1999年,泰中潮劇團演員與泰國法政大學師生聯袂演出《大禹治水》。

4.2005年10月7日,九皇節齋期間,曼谷七聖媽廟老三正順班的演出舞臺。

 

5. 泰語潮劇《包公鍘侄》VCD封面。2002年前後,該劇由泰國ทิวลิป "鬱金香"公司錄製,波巴藝術團演出。

6. 潮劇·蘇六娘——姚璿秋唱腔藝術選https://www.xuexi.cn/96de8348d6650c237c068c05c7bc5e0b/8b1465615bf037425af76b2557c885cd.html

7. 《為愛傳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首屆國際潮劇文化研修班”班歌,作詞:林克,作曲:陳煥澤,演唱:研修班全體學員。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465492637451212371&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0465492637451212371

 

張長虹博士

張長虹博士,廈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南洋研究院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興趣為東南亞華文文學、東南亞圖書資訊管理,已出版《移民族群藝術及其身份:泰國潮劇研究》等(編/譯)著作4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