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立秋」節氣文稿時,筆者以「一葉驚心氣初涼」為副標題...
露水往往出現於氣溫偏低的夜間,凌晨過後,陽光普照,氣溫升高,便很快蒸發了...
很多中國人多認為農曆七月十四是「盂蘭節」,當天節日俗稱為「中國鬼節」...
晚唐文學名家李商隱(812-858)博學多才,賦詩作文,好用典故,人稱「獺祭魚」...
不知不覺,寫到上一期「大暑」時,已到年「中」。那是第12個節氣,恰值二十四之半。有感於此,今次下筆寫「立秋」,難免多了一些感慨:我們每寫下一個字符,時光隨即而逝;我們出現「現在」念頭的那一瞬間,其實已是「過去」。
古人說,「大暑」之「大」者,炎熱之極也。物極必反,乃自然規律。「大暑」之後,「立秋」繼之。
端午將至。想起年幼時的這個時節,我會向家中包裹粽子的長輩詢問端午節的起源和意義,長輩們總是以公式化的一句來回應:“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
「立竿見影」,這是流傳至今的常見成語之一,用以比喻相關舉措收效迅速。不過,在現實人事中...
熟悉《紅樓夢》的讀者大凡都記得「黛玉葬花」情節:第一次在第二十三回,時為暮春三月;第二次在第二十七回,纏綿悱惻的〈葬花吟〉即見於此,時令則是芒種。
小滿古詩吟誦 吟誦者:陳允鋒教授
北宋寇准(961-1023)〈夏日〉詩中說:「輕寒微雨麥秋時。」這首寫於夏天的詩歌,為何提到「麥秋」?這個「秋」字,什麼意思?
多年前的某個初夏,筆者憑興而作自由體小詩〈懷想〉,第二節是:「鳳凰木葉漾起紅衣裳的時候/懷想就是燦燦的焰火/與烈日競輝光/與潮水共翻簸。」
「清明穀雨,凍死老鼠」,這是流行很廣的民間諺語,尤其是南方。這個時節,常有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侵襲,南方又多雨陰溼。
清明古詩吟誦 吟誦者:陳允鋒教授
每年臨近清明的時候,難免懷想故鄉的「波波粿」。「波波」,是福州方言的擬音寫法,其實就是清明粿,也就是青團。
中華傳統文化非常崇尚「中」。《易傳》倡導「時中」,孔子以為「過猶不及」,都注重立身行事合乎時宜。
農曆癸卯歲驚蟄節氣始於二〇二三年三月六日,結束於三月二十日。
去年公曆二月十九日,適逢春月第二個節氣——雨水
現代的孩子物質生活比較富裕,陪伴他們成長的或許是無數的玩具、電腦、和手機⋯⋯
回首兒時記憶,關於春天的深刻印象最多,如除夕年夜飯與壓歲錢、元宵鑼鼓隊與鬧花燈,另有一樣,則是立春日的春餅。
過年“撈生”,是馬來西亞華人現行的節日食俗。一般而言,自踏入農曆臘月,坊間的華人餐館就會推出“撈生”套組,讓人們一直“撈”到元宵十五之後...
正月十五元宵,這是華人農歴新年的最後高潮,其起源傳說與點燈有關,併從漢代宮廷傳入民間...
中秋是一年四季的秋節,馬來西亞四季如夏,但華夏民俗節慶隨著華民南來,在熱帶的土地上生根,沒有秋高氣爽,也如祖先一般熱鬧過中秋!
華人南遷,文化也南來,逢年過節的民俗也隨之南傳與延續。以農曆年而言,迄今依然是華人社會一年裡頭最盛大的民俗節日
談及中國傳統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不能不談每年牛郎、織女在農曆七月七日鵲橋相會千的故事
我們使用Cookies提升您使用我們網站的經驗, 當您按"接受"或繼續使用本網站,您自動接受我們使用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