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04.18

 

穀雨:鳴鳩勸農花滿園

 

「清明穀雨,凍死老鼠」,這是流行很廣的民間諺語,尤其是南方。這個時節,常有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侵襲,南方又多雨陰溼。所以,即使和暖的暮春三月,也難免春寒料峭,俗稱「倒春寒」。不過,「穀雨」畢竟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總體而言,氣溫回升更明顯,萬物生長速度加快,農人們也更忙碌了。不少民諺就說明了這一點,如:「穀雨節到莫怠慢,抓緊栽種葦藕芡」;「穀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等等。

古人認為,大自然的各種徵候,即不斷提醒:穀雨時節要忙農事。按照《逸周書•時訓解》的說法,穀雨節氣的第二個徵候是:斑鳩振翅飛翔、鳴叫,呼喚農夫及時播穀;第三個徵候是:戴勝鳥時常降落在桑樹枝頭,提醒農婦採桑養蠶。自古以來,國人重「農」、「桑」:前者重耕種,意在解決吃飯問題;後者重紡織,意在解決穿衣問題。如果溫飽無憂,就是小康社會了。漢代晁錯〈論貴粟疏〉開篇就說,所謂「聖王」,主要有兩大功德:一是老百姓不受凍,二是老百姓不挨餓。東晉詩人陶淵明〈勸農〉中說,春天很容易就過去了,時不我待,應該勸勉百姓勤於耕作,也包括兩項內容:一是農夫忙於田間地頭,一是農婦早起採桑養蠶。「穀雨」的意思,一說「雨生百穀」,一說「播穀降雨」,總之,是一個適於耕作的節令。男耕女織,農事繁忙,順應自然節律,才有可能換來一年的好收成。

以種地、養蠶為生的農人很忙,那些茶農也很忙,趕著採摘、焙製新茶。很多人都知道「明前茶」,其實還有「穀雨茶」,即「二春茶」,一樣廣受好評。在眾多茶品中,有兩種佳茗屬於「穀雨茶」:一是「旗槍」——茶葉入壺,熱水沖泡後舒展開來,一芽一片嫩葉,像古代裝飾有旌旗的槍;一是「雀舌」——一芽兩片嫩葉,形狀類似雀禽的舌頭,鮮嫩又小巧。與「明前茶」相比,「穀雨茶」時間略晚,但發育更充分,茶湯也相對濃厚,耐泡;不像「明前茶」那樣昂貴,價格適中,更受普通茶迷歡迎。此外,民間有穀雨喝茶的習俗,流傳著關於「穀雨茶」各種妙用的說法,比如清火明目。中國茶葉學會曾聯合其他部門,倡議將「穀雨」確定為「全民飲茶日」,或許也跟「穀雨茶」這些優點相關。

「穀雨」又是富有浪漫色彩的節氣。有一種傳說,以為「穀雨」名稱的來歷,與漢字始祖倉頡有關:倉頡功德無比,感天動地,下了一場穀子雨。蘇軾〈喜雨亭記〉也說:初任鳳翔地方官的那年春天,岐山的南面下了麥穀雨,預示著好年景。美好的願景,一路生花,增添了春日的曼妙。

在現實生活中,「穀雨」期間,也不乏浪漫習俗。民諺說「穀雨過三天,園裏看牡丹」,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情調浪漫。因此,牡丹又被稱為「穀雨花」。唐代詩人王貞白〈白牡丹〉開頭兩句說:「穀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接著渲染白牡丹的香氣、姿態、色澤,很傳神。牡丹國色天香,由於氣候原因,暮春三月始盛開,又擁有「不與百花爭豔」的美譽。

穀雨三月看牡丹。即使在現代社會,依然牽動眾人心。忙碌之餘,人們或探春賞花,或賦詩歌詠牡丹,蘊含著傳統文化講究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的生活哲理與生命智慧。

 


 

參考資料:

 

期刊文章

1. 張建:〈「穀雨」舉隅〉,《昭通學院學報》,第4期(2019年)。

 

報刊文章

1. 侯雪靜:〈穀雨:雨生百穀〉,《新華每日電訊》,2022年4月20日,第4版。

2. 淩鶴:〈雨潤萬物百穀生〉,《遼寧日報》,2022年4月22日,第8版。

3. 董國賓:〈穀雨讀詩〉,《語言文字報》,2020 年4月22日,第4版。

 

陳允鋒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學術興趣主要在於中國古典文論、《文心雕龍》、唐代詩學,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學術專著6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

很美的作品!多謝分享。

#1

Chi Seng Pun

22-04-2023 16: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