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靖南溟:新加坡福建會館的故事
當你參觀位於新加坡直落亞逸街的「天福宮」,為其宏偉的外觀和宗教文物而驚嘆時,可能難以想像,它早在1860年就已經是許多福建裔夫婦的婚姻登記處 。不過,這些夫婦的結婚證並非由廟宇主神「媽祖」頒發,而是新加坡福建會館(Singapore Hokkien Huay Kuan,下文簡稱SHHK)的重要領袖頒發的,例如大慈善家陳篤生(1798-1850)的長子陳金鐘(1829-1892),以及其繼任者。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福建會館要在天福宮簽發結婚證。簡而言之,自1840年陳篤生和其他福建社區領袖創辦天福宮,兩者就一直保持著共生關係,甚至連成立年份都一樣。福建會館可說是創辦得十分低調,因為這個地方會館就在廟宇內的一個小房間,唯一的標誌,是一塊刻有「會館」銘文的木牌匾。即使沒有亮麗的開頭,SHHK也很快成為了新加坡福建社區的權力中心,負責教育、婚姻到喪葬服務等所有事務。
因早期領袖的英明領導,SHHK的財富和資產迅速增長,並利用其持有的土地為同胞建造學校和墓地。儘管擁有龐大的影響力和慈善事業,福建會館仍然經常被視為天福宮的附屬組織,僅以「天福宮福建會館」之名出現於早期記錄。直到1937年,福建會館才成為獨立實體,當時的主席陳嘉庚根據公司法將其註冊為非營利組織。自此,「新加坡福建會館」正式誕生,更反過來接管了附屬學校、墓地和天福宮、金蘭廟(1830)、梧槽大伯公廟(1847)和麟山亭(1879)等廟宇。
法制變更之前,陳嘉庚(1874-1961)曾於1929年改革福建會館組織架構,設立執行委員會、監事會,以及五個部門,分別負責總務、經濟、教育、建設和福利。教育部的任務是監督福建會館附屬學校的發展,即道南學校(1906)、愛同學校(1912)、崇福學校(前身為崇福女學校,創辦於1915年)、南僑中學(前身為南僑師範學校,創辦於1941年)、南僑小學(1947)及光華學校(1953)。由於非常重視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這些學校至今仍是家長和學生的熱門選擇。
經過陳嘉庚的現代化改革,福建會館在幫助新加坡和中國華人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福建會館的援助超越了方言的界限,甚至惠及福建社群以外的方言群。陳嘉庚在擔任福建會館主席的20年間(1929-1949),率先進行了許多社會改革,例如根除鴉片毒癮、簡化宗教儀式和縮短喪葬時間。他在為救災籌集資金方面亦不遺餘力,例如1934年的河水山大火(1961年另有一場大火)和在中國許多地區發生的嚴重洪災。
1937年甲午戰爭爆發時,陳嘉庚召集該地區的海外華僑為中國抗戰捐款和做義工。1942年日本入侵新加坡前夕,他還幫助英國殖民政府團結當地華人保衛新加坡。他帶領新加坡華人動員委員會招募志願者和勞工建設國防基礎設施、巡邏街道和清理遭炸彈轟炸的場所。他的成功事蹟有一部分得益自他的福建會館負責人身份。戰後,陳嘉庚辭去職務,於1949年回到中國。他的繼任人陳六使(1897-1972)接任,並帶領福建會館進入了跨越殖民統治暮年和獨立初期的過渡時期。
陳六使最著名的事蹟,也許是他在1953年提議成立南洋大學(於1956-1980年通稱南大),這是當時第一間,也是唯一一間在中國境外建立的中文大學。為了支援這項工作,福建會館在裕廊捐贈了523英畝土地建設校園,陳六使本人亦捐出了500萬元作為種子資金。隨後的籌款活動在新加坡及周邊地區的華人社群中引起了極大的回響,各界人士踴躍捐款,連三輪車車夫、夜總會小姐也不例外。
為表彰福建會館對新加坡高等教育的貢獻,位於前南大校區的南洋理工大學,亦有一棟大樓於2019年10月更名為「新加坡福建會館大樓」。為紀念其創辦人,前南大行政大樓(現為華裔館)前的道路也易名為 「陳六使徑」。易名儀式由時任教育部長王乙康主持。
除了創辦南洋大學,陳六使在1949年至1972年任期內的其他成就還有於1955年落成六層的新加坡福建會館大樓,以及1964年就宗族墓地的墳墓挖掘及遷移至萬禮一事與政府談判。為支持新獨立的新加坡,福建會館於1968年為成立「新加坡武裝部隊訓練學院」捐出了21英畝土地,並於1970年捐款30萬元,創辦初级学院。
接替陳六使的是銀行家黃祖耀,他在位38年(1972-2010),成為任期最長的主席(1980年更名為會長)。在他的悠長任期內,黃祖耀帶領福建會館走上了一條與國家建設一致的道路——促進社會凝聚與種族和諧。教育仍然是福建會館對新國家的核心貢獻,福建會館為六間附屬學校輸送了大量的財政資源,用於擴建、升級,甚至搬遷。除了教育,福建會館亦於1977年成立了「福建基金」,為教育、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的慈善事業提供財政支援。此外,福建會館也推出了「福建會館文學獎」以協助培育當地文學人才,以及表揚優秀教師的「飛躍教師獎」。
隨著1960年代開始實行雙語教育和1979年推行的「講華語運動」,方言環境逐漸喪失,對新加坡的宗鄉會館而言不免是一大打擊,許多小型宗鄉會館都在努力適應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福建會館與其他六大宗鄉會館於1986年成立了「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目的是集中財力和人力舉辦大型活動,以幫助保育中華語言、文化和傳統。此後,其成員會館已增加到230多個。黃祖耀當選為「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創會會長,同時繼續掌管福建會館。作為這個聯會組織的負責人,他不僅能夠團結福建宗族,也能夠團結更大的華人社群,以達成組織的使命。
踏入2000年,福建會館修改了章程,將會長、副會長的任期上限設為連續三屆,以將領導層的更替制度化。根據新的章程,黃祖耀於2010年辭任,由蔡天寶繼任,後者亦成為了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會長。在蔡天寶的帶領下,會館於2014年取得一項重大成就,就是在森尼特路成立了「新加坡福建會館文化學院」。該學院是福建會館透過雙語學前教育、課後託管及面向所有年齡組別的語言、文化及人文課程推廣中文與中華文化的全新里程碑。福建會館並將總部從直落亞逸遷至文化學院,這是會館174年來首次遷離市中心。
隨著全球化和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迅速崛起,新加坡的華人宗鄉會找到了與外界聯繫的新目標。多年來,不少宗鄉會都組織遠訪中國故里,甚至與海外同胞籌辦「大團聚」。2012年,福建會館主辦了「第七屆世界福建同鄉懇親大會」,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福建人在國際大會上聚首一堂,盛況空前,並取得圓滿成功。可惜的是,自2019年底以來,所有這類跨國活動已因新冠疫情而暫停。但相信在疫情結束後,強大的親族聯繫將會讓這些活動全面恢復。
2020年,福建會館在全球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迎來了180週年紀念。由於疫情限制,大多數紀念活動只能取消,或縮減規模。在其悠久的館史中,福建會館一直在逆境中迎難而上,這次亦毫不例外的將周年紀念募集的善款捐了給家庭受到疫情影響的學生。福建會館亦透過其慈善機構「福建基金」,向新加坡理工大學(SIT)捐贈了180萬元,支持該校在榜鵝數碼園建設新校區。
1907年,光緒皇帝賜給天福宮一塊題有「波靖南溟」的牌匾。當時,福建會館作為天福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享有同等殊榮。歷史證明,三個世紀以來,福建會館在南海發揮了「波靖南溟」的作用,確保了廣大的華人社群,尤其是福建族群能夠一帆風順。福建會館已用行動證明,無論是在戰爭還是和平時期,它都能夠沉靜地發揮安撫人心、造福人群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Huang, Meiping (黄美萍), Zhong Weiyao (钟伟耀) and Lin Yongmei (林永美), eds. 2007. 新加坡宗乡会馆出版书刊目录 (A Bibliography on the Publications of Singapore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Singapore: National Library Board.
2、Kwa, Chong Guan and Kua Bak Lim, eds. 2019. A Gener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3、Lim, Boon Tan (林文丹) and Peng Cheng Lian (冯清莲), eds. 2005. 新加坡宗乡总会史略 (History of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in Singapore). Singapore: Singapore Federation of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4、Toh, Lam Huat (杜南发), ed. 2020. 世纪跨越:新加坡福建会馆180周年报刊史料选汇编 (Transcending Centuries: A Chronicle of Singapore Hokkien Huay Kuan 180 Years of Historical Articles). 2 Volumes. Singapore: Singapore Hokkien Huay Kuan.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