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4.05.17

馬六甲青雲亭觀音信仰及其社會功能

從明末開始已有閩南社群移居馬六甲,至19世紀中葉後,便出現較多的閩粵兩省的移民群,而“觀音信仰”是他們的重要信仰之一。有些觀音廟也是處理華人事務的地方,本人認為觀察這些組織的宗教與社會功能,大體上可以看出一個地區移民社群如何落地生根的軌跡。

我們所謂的“觀音信仰”乃屬於“民間觀音信仰”,而不是純佛教的信仰。早期華人移民社會的“觀音廟”,一直都是以民間信仰為主,即分不清觀音是“佛祖”還是“菩薩”的佛教概念。例如,馬來半島的老社區觀音廟,其中馬六甲青雲亭是以閩南人為主導的觀音廟(1673年);以廣府與福建兩幫合力建造的檳城廣福宮觀音廟(1800年)及廣東社群創建的霹靂州務邊與金寶觀音廟(1892年及1904年),他們皆稱觀音菩薩為“觀音佛祖”。

這些老社區的觀音廟,不僅僅為早期華人移民社會提供心靈慰藉的宗教信仰,也是處理華人社會人事糾紛及提供老病死等福利的場所。以下舉青雲亭,也稱為觀音亭的個案為例說明。

馬六甲青雲亭被命名為“青雲亭”乃與商人有密切關係。依據華人甲必丹蔡士章(1748-1794)與海關公司另七人所立的〈重興青雲亭碑記〉(龍飛辛酉年,1801)記載,可以作佐證:“吾想夫通貨積財,應自始有,而臻富有莫大之崇高,有淩霄直上之勢,如青雲之得路焉,獲利固無慊於得名也。故額斯亭曰青雲亭。”1所謂“青雲”其實就是指“平步青雲”之意。由於早期南下到馬六甲的華人,已經沒有機會通過仕途當官,故有識之士多選擇經商一途。“青雲亭”這個名字,反映出這裡是商人集合的地方,而當時的商人也是當地的社會領袖。

當然,我們根據光緒甲午年由青雲亭大董事陳篤恭等人所立的《重修青雲亭碑記》(1894)記載曰:“亭以青雲名,意有在也。想其青眼曠觀,隨在尋聲救苦,慈雲遠被,到處極(拯)厄扶危,而因以取之乎。”凸顯觀音“青眼曠觀”世間之痛苦,駕慈雲拯救百姓危難之說來為青雲亭命名。

以上兩種解釋都可以被接受,正好說明青雲亭具有“政教”合一的社會功能。換言之,早期的青雲亭不僅僅是一所宗教場所,它也扮演了管理華人社會的角色,它曾經是馬六甲華人領導者甲必丹(17世紀-1824)與亭主時代(1824-1915)辦公處。

青雲亭作為儒、釋、道三教結合的民間觀音信仰廟宇,所舉辦的節慶活動是多面向的。根據青雲亭官方網站的記載,它於一年之內所舉辦的宗教節日活動就有二十四項之多,活動基本上都涵蓋了儒、釋、道三種不同宗教的節日,其中以民間信仰及道教活動占了活動總數的一半。2此外,青雲亭也有慶祝華人的傳統節日,如農曆新年與中秋節等。

在荷蘭人殖民時代(荷蘭人是在1641-1824年期間統治馬六甲),荷蘭人以委任甲必丹(Kapitan),處理華人的事務。就我們所知,第一任甲必丹是鄭芳揚(1632-1677),第二任是李為經,第三位是曾其祿(1643-1718),他們都是明朝末年出生的人。依據馬六甲碑文的記載,這些人都是在明末動亂時期遠離家鄉,從廈門港鷺島出發來到馬六甲避難,後來也在這裡開始經商。李為經曾買下了三寶山,讓去世的華人有葬身之地,也象徵他們開始在此落地生根。

青雲亭曾扮演過仲裁的角色。曾其祿的碑文曾記載:“我人之流寓於甲也,或善賈而囊空,則資之財;或務農而室罄,則勸之以力;或賭博而忘反,則設禁為之防,或死喪而無依,則買山為之葬”3。曾其祿曾協助沒有資本的華人做生意;當他見有人整天沉迷于賭博時,就會去勸他們不要再賭博;若有人去世了,沒錢安葬,他就會出資讓死者入土為安。從這些行為大致可看出青雲亭為南來華人移民謀求福利的社會功能。因此,本人認為有代表性的華人寺廟,基本上皆兼備宗教及社會功能。


 

參考資料

 

書籍

傅吾康、陳鐵凡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 第一冊》(吉隆玻:馬來亞大學出版部,1982),頁245。

 

網路資料

黃文斌:《馬六甲青雲亭及其觀音信仰初探》,馬六甲青雲亭,最後流覽時間,2023年11月1日,http://chenghoonteng.com/?q=node/60。

 

腳註

1.  傅吾康、陳鐵凡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 第一冊》(吉隆玻:馬來亞大學出版部,1982),頁245。

2. 黃文斌:《麻六甲青雲亭及其觀音信仰初探》,麻六甲青雲亭,最後流覽時間,2023年11月1日,http://chenghoonteng.com/?q=node/60。

3.  傅吾康、陳鐵凡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頁228。

黃文斌博士

黃文斌博士,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文學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及博士。現為拉曼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華研究院副院長及育才基金會中華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興趣包括馬來西亞華人移民史、儒佛道思想、觀音及民間宗教信仰等。
已出版、發佈的學術著作及文章包括:《馬來亞怡保客籍錫礦家李桂和研究》(陳慧倩合著)、《馬六甲三寶山墓碑集錄(1614-1820)》、《柔佛州華人地方誌:古來再也縣新村》(張曉威合著)、〈1980年代星雲大師對馬來西亞佛教之影響探析〉、〈觀音信仰與移民社會:以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古廟為案例(1904-2014)〉。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