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華節慶:七夕文化的發展
談及中國傳統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不能不談每年牛郎、織女在農曆七月七日鵲橋相會千的故事。很多女子在當天向織女求賜美好的姻緣及手巧工藝,男子也在當天求功名,農曆七月七日,又名為七夕及乞巧節,今天在廣東及海外地區也有華人社會舉辦慶祝七夕活動。
近年中國廣東的珠村,被奉為「國內第一個恢復乞巧活動的鄉村」。自2005年起,珠村已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七,舉行七夕文化節。珠村人流行「男人扖龍舟,女人擺七娘」,前者為端午節龍舟競渡,後者便是七夕節,當地社群又名此節為「擺七娘」,也是「乞丐節」。2005年,在廣州市宣傳部天河區委、區政府在珠村舉辦了第一屆「廣州乞巧文化節」,政府提供場地及協助,社區商人資助,建立七夕文化廣場,籌辦乞巧文化研討會、乞巧女兒形像創意大賽,村中主要街道,均設立七夕文化標誌。政府、商人及媒體宣傳的幫助,促成七夕文化節流佈的動力。2008年,乞巧文化節已在珠村舉辦了第四屆。珠村也有舉行以女性為主體的「擺七娘」活動。2005年第一屆乞巧節於開幕前,珠村組織130中青年婦女參加。2008年的由珠村移往市區中心的正佳廣場,舉行「乞巧節」。當天設「乞巧放針」活動,要求參加活動的女士,先對著七仙女許願,後放在水放針,細針浮起預示七姐賜心靈手巧。此外,又有七夕工藝。2007年珠村的乞巧節,設置一條「七夕路」,沿途掛上七夕圖案的紅色燈籠,又在珠村祠堂擺鑼、鼓、二胡、揚琴奏樂,曲藝社表演的劇目,有:〈七夕銀河會〉、〈七月七日長生殿〉,除了表演與七夕文化有關的名劇外,也依昆曲改編的〈一錠金〉,也創作〈乞巧風情滿珠村〉用子喉對唱,吉山村一位婦女反串平喉,歌詞除了表述乞巧外,如有「七夕仙姬相約銀河,會牛郎」、又要「弘揚民俗文化,珠村兒女勇當先,勇當先」,更要「拜天仙,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康健。擺七娘,展示心靈美麗,希冀幸福姻緣。歌舞升平人所願,和諧同沐艷陽天」,拜七姐不只為女士主體求天賜手巧,也有求美好的姻緣,更要弘揚鄉邦文化,也要國泰民安,把原屬於個人祭祀活動,成為求國運祈福的節慶活動。



七夕文化節上的戲曲表演
現時在東南亞地區慶祝乞巧節的婦女,多是二十世紀20年代過番的,當時中國鄉下貧苦,恰逢英國殖民地政府在1928年為調控新加坡男女比例,與1930年代針對經濟大蕭條限制男性到新加坡,導致新加坡出現許多新的女性移民,包括紅頭巾(來自三水和廣東四邑[臺山、開平、恩平、新會]、擔任建築工人)、媽姐(來自順德,自梳女,住家或妓館幫傭)等,這些婦女到新加坡後,多與同鄉合租一個通房,在地板上或木架床上休息。就是她們往往與同房、同屋組成七姐會,少則十多人一會,也有多達數十人組成一個會的,每月繳上大約一元的會費,在七夕時組織慶祝活動;也有些七姐會是親朋戚友組成,選定在一個會員家裡慶祝。
會館方面的慶祝則是以廣東的沙溪同鄉會為主,在恭錫街大辦。除了有組織性的,也有各別婦女在自家家中祭拜,往往只祭以瓜果糕餅,祈求家庭和順。華僑社會多在初六晚開始祭拜,到初七淩晨完成。新加坡的祭拜活動也不一定全都是在七月初七的。各七姐會從六月尾即開始準備,為了讓人參觀祭品、同時自己也可以參觀他人準備的祭品,祭拜活動可以從初一開始直到初七。
華僑主要祭品是在七姐會上擺張大桌子,桌子上置水果、糕點、鮮花,並備香燭元寶等,而所有祭品的重點則在七姐衣與七姐盆上。七姐衣,一定是七套的,因為織女有七個姐妹。衣服人形般大、顏色鮮豔、多數是紙紮的,但也有有錢的七姐會會用薄布做成真衣服。福建人的七姐衣則是紙紮、小型的,與廣東的不同 。除了衣,一定配有鞋。鞋不是紙紮,多是七姐會會員自己做的的小鞋子,絨布鞋面上繡兩隻鳳在鞋頭、鞋子僅三、四寸 大與衣服不成比例,這可能源自古代纏足的習俗,將鞋子做成三寸金蓮。此外亦會有一套男裝給牛郎。
七姐盆是另一重點祭品。所有女性用得到的東西如:鏡子、梳子、水粉、手絹、牙刷、化妝品等都用紙紮做成,貼在盆裡。小的盆直徑可以是半碼(約46公分),大的可達兩碼。七姐盆都會被掛起來,供人觀賞,祭拜後燒給七姐。


另一祭品是七姐秧。這是事先種在小盆/碗裡的秧苗,秧苗得將盆擠得滿滿的,而且必須是要長得筆直且高的。其它供品如時令瓜果、糕點、鮮花、各色針線、元寶蠟燭等,則數量、品種都沒有規定、可以隨意。有些富裕的七姐會還會供奉燒豬,這在中國傳統乞巧節狀似沒有這項貢品,可能是受到其它節日如新加坡中元節的影響才加入的。在祭拜後,會員都可分食供品,並分得燒豬肉回家。
此為作者攝影照片,
2019年8月6日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