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5.02.10

 

五路財神誕

 

相信自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七或十五日,很多人士在街上及在家中,常常聽到人們說:「恭喜發財」,中國人尤喜恭奉「財神」。香港某一間著名銀行,每年均以一幅很長的「財神到」圖像,免費送給香港地區的市民。七八十年代,更見很多人士在這間著名銀行及其分行的門口,排隊取「財神到」圖像。更有香港著名藝人許冠傑先生的名曲,就是「財神到」,明顯地中國人尤喜迎財神。然而,除了接「財神」外,更有「五路財神誕」。2025年的五路財神誕,即是農曆正月初五日,也是西曆2月2日,星期日。年幼時,當天在上環的南北行,此為華人商會及商業機構集中的地方,很多商人多在此天祭祀「五路財神」,究竟甚麼是「五路」的財神,而不是「三路」、「六路」的財神?同時,中國人素重視成雙成對,為甚麼取「五」路的單數?「五路」的財神,是一位神靈,或是五位神靈?以下可以詳述之。

依現時不少學者指出,民間習俗表述「五路財神」有廣義及狹義,廣義的「五路財神」是指一位神靈,狹義的「五路財神」是指五位神靈。有學者指出五路財神在元代末年已出現,其中有一位名為何五路的人士,本於元末,因抵抗地方盜賊致死,民間為表揚他,便奉為神靈加以供奉;也有人士指出此何五路與今天在祀廟供奉的「五路神」沒有必然關係。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五路神」為中國歷史上,南朝的梁至陳時代,有一位居於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名士為顧野王(519-581)的五位兒子,顧氏為地方上官員,他的兒子死後供奉為「五顯神」,民間也稱為「五路神」、「五頭財神」。依文獻資料所見,顧氏死後,他的五位兒子先後逝去,在地方上已有祠廟供奉,也奉為地方上的五位侯爵。至明初,更有地方上立「五顯靈神廟」,供奉五位神靈,是為:顯聰、顯明、顯正、顯直、顯德,又在江蘇的姑蘇上方山立祠廟,香火鼎盛,民間曾號為「五聖」,但至清代康熙年間,官員巡撫江蘇,曾毀上方祠,不再立廟為「五顯靈神廟」,更名為「五路」,也名為「財神」。


再依江南地方的民間文獻,指出「五路財神」原是,天上玉皇大帝前的「五香童」。五香童投胎在民間的富豪杜姓家庭,兒子長大後營商,有一次買魚放生,遂救了海龍王的第三位兒子,龍王便致送珍貴寶物致謝,此長大後的兒子及其家庭也因以致富,其後,這兒子被玉皇大帝「五路財神」。又有民間文獻記載,五路財神為杜、尚、華、陳、孫五人,此五人於杭州燒香相遇,此五位人士因為同年同月生,使結拜為兄弟,及後五人希望營商,往天竺觀音菩薩求簽,並向觀音菩薩禱告,借佛前香案拍賣,為營商的本金,觀音菩薩答允,各人便向西溪的地方賣扇,剛好為東宮太子登基,五人便再次向玉帝禱告,希望借得一個月的暑天,增加扇子的銷售數量,終獲神靈答允,並因此獲利,五人便感謝觀音菩薩,更重修觀音殿,及後五人死後,獲上天封為「五路財神」。

更有學者指出五路神為五位神靈,其分別:土地神、馬王爺(牛至爺)、仙姑、財神爺及灶神,財神為五路神之一,「五路神」概念,不只稱一位財神,其內容也不只是求財。

在今天研究民俗學的角度而言,「五路財神」名稱的演變,既有指稱一位神靈,也有指稱五位神靈。在較早的歷史時期,可能是一位神靈,又或五位神靈,但因神靈形像,結合在不同地區的演變,也結合當地民眾對神靈功用期許,甚有關係,特別是結合自三國後,中國經濟重心自北方南移,在江南一帶神靈,有時指稱為五位神靈,「五路財神」不只是一個方向,更從四方八面帶來金錢,於明、清二代江南一帶經濟大為發展,尤多為江南紳商敬拜「五路財神」,財源廣進。

再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更見:其一,無論供奉一位神靈,或五位神靈,此神靈在人間均有貢獻,或曾為做善事的人物,死後才獲玉帝封為神。其二,「五路財神」與人間營利有關,得見中國人傳統民間思想重視營商生利,重視工作實踐,重視由只是一個方向,至重視五方向,廣收資源。其三,隨著時代發展,日後多把「五路財神」配以五位神靈,此可能與民間把神靈具體形像化有關,建構了五位神靈形像,故不少人士在香港一些寺廟也見,放在「五通」神廟供奉為五位神靈。其四,中國傳統民間重視迎財神,希望在農曆正月有「好彩頭」,農曆正月為整年開始,帶來一年萬事勝意,財源廣進。其五,與中國傳統的數字文化有關,中國人素以「五」數字包括萬物,如金、木、水、火、土合稱「五行」,揮春也有書寫「五福臨門」,又把前、後、左、右、中,合稱「五佈局」。

最後,謹祝各位讀者「蛇年天天五路財神到」,財源廣進!


 

 

參考資料
 

1. 趙宏編著:《財神傳》(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5)。

2. 王世禎著:《中國節令習俗》(台北:星光出版社,1981)。

3. 李憲科:《中國傳統節日與神話傳說》(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

區志堅博士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
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東亞歷史文化學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東洋文庫等學術機構訪問學人。
著作有:合編《香港海關百年史》、《古蹟與文化保存:中日及臺港的研究》、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等。
主要從事近代中國及香港社會文化史的教研工作。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