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2.10

 

五路财神诞

 

相信自农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七或十五日,很多人士在街上及在家中,常常听到人们说:「恭喜发财」,中国人尤喜恭奉「财神」。香港某一间着名银行,每年均以一幅很长的「财神到」图像,免费送给香港地区的市民。七八十年代,更见很多人士在这间着名银行及其分行的门口,排队取「财神到」图像。更有香港着名艺人许冠杰先生的名曲,就是「财神到」,明显地中国人尤喜迎财神。然而,除了接「财神」外,更有「五路财神诞」。2025年的五路财神诞,即是农曆正月初五日,也是西曆2月2日,星期日。年幼时,当天在上环的南北行,此为华人商会及商业机构集中的地方,很多商人多在此天祭祀「五路财神」,究竟甚麽是「五路」的财神,而不是「三路」、「六路」的财神?同时,中国人素重视成双成对,为甚麽取「五」路的单数?「五路」的财神,是一位神灵,或是五位神灵?以下可以详述之。

依现时不少学者指出,民间习俗表述「五路财神」有广义及狭义,广义的「五路财神」是指一位神灵,狭义的「五路财神」是指五位神灵。有学者指出五路财神在元代末年已出现,其中有一位名为何五路的人士,本于元末,因抵抗地方盗贼致死,民间为表扬他,便奉为神灵加以供奉;也有人士指出此何五路与今天在祀庙供奉的「五路神」没有必然关係。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五路神」为中国历史上,南朝的梁至陈时代,有一位居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名士为顾野王(519-581)的五位儿子,顾氏为地方上官员,他的儿子死后供奉为「五显神」,民间也称为「五路神」、「五头财神」。依文献资料所见,顾氏死后,他的五位儿子先后逝去,在地方上已有祠庙供奉,也奉为地方上的五位侯爵。至明初,更有地方上立「五显灵神庙」,供奉五位神灵,是为: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又在江苏的姑苏上方山立祠庙,香火鼎盛,民间曾号为「五圣」,但至清代康熙年间,官员巡抚江苏,曾毁上方祠,不再立庙为「五显灵神庙」,更名为「五路」,也名为「财神」。


再依江南地方的民间文献,指出「五路财神」原是,天上玉皇大帝前的「五香童」。五香童投胎在民间的富豪杜姓家庭,儿子长大后营商,有一次买鱼放生,遂救了海龙王的第三位儿子,龙王便致送珍贵宝物致谢,此长大后的儿子及其家庭也因以致富,其后,这儿子被玉皇大帝「五路财神」。又有民间文献记载,五路财神为杜、尚、华、陈、孙五人,此五人于杭州烧香相遇,此五位人士因为同年同月生,使结拜为兄弟,及后五人希望营商,往天竺观音菩萨求签,并向观音菩萨祷告,借佛前香案拍卖,为营商的本金,观音菩萨答允,各人便向西溪的地方卖扇,刚好为东宫太子登基,五人便再次向玉帝祷告,希望借得一个月的暑天,增加扇子的销售数量,终获神灵答允,并因此获利,五人便感谢观音菩萨,更重修观音殿,及后五人死后,获上天封为「五路财神」。

更有学者指出五路神为五位神灵,其分别:土地神、马王爷(牛至爷)、仙姑、财神爷及灶神,财神为五路神之一,「五路神」概念,不只称一位财神,其内容也不只是求财。

在今天研究民俗学的角度而言,「五路财神」名称的演变,既有指称一位神灵,也有指称五位神灵。在较早的历史时期,可能是一位神灵,又或五位神灵,但因神灵形像,结合在不同地区的演变,也结合当地民众对神灵功用期许,甚有关係,特别是结合自三国后,中国经济重心自北方南移,在江南一带神灵,有时指称为五位神灵,「五路财神」不只是一个方向,更从四方八面带来金钱,于明、清二代江南一带经济大为发展,尤多为江南绅商敬拜「五路财神」,财源广进。

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更见:其一,无论供奉一位神灵,或五位神灵,此神灵在人间均有贡献,或曾为做善事的人物,死后才获玉帝封为神。其二,「五路财神」与人间营利有关,得见中国人传统民间思想重视营商生利,重视工作实践,重视由只是一个方向,至重视五方向,广收资源。其三,随着时代发展,日后多把「五路财神」配以五位神灵,此可能与民间把神灵具体形像化有关,建构了五位神灵形像,故不少人士在香港一些寺庙也见,放在「五通」神庙供奉为五位神灵。其四,中国传统民间重视迎财神,希望在农曆正月有「好彩头」,农曆正月为整年开始,带来一年万事胜意,财源广进。其五,与中国传统的数字文化有关,中国人素以「五」数字包括万物,如金、木、水、火、土合称「五行」,挥春也有书写「五福临门」,又把前、后、左、右、中,合称「五佈局」。

最后,谨祝各位读者「蛇年天天五路财神到」,财源广进!


 

 

参考资料
 

1. 赵宏编着:《财神传》(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王世祯着:《中国节令习俗》(台北:星光出版社,1981)。

3. 李宪科:《中国传统节日与神话传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1)。

区志坚博士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
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学东亚历史文化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洋文库等学术机构访问学人。
著作有:合编《香港海关百年史》、《古迹与文化保存:中日及台港的研究》、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等。
主要从事近代中国及香港社会文化史的教研工作。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