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22

胶己人:潮州人移民东南亚历史

潮州人常言“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这句话记录着潮州人散布世界各地的移民足迹。潮州人又以潮语发音的“胶己人”表示着都是“自己人”的族群认同。移民海外的潮州人,其祖籍源自中国的潮汕地区,即粤之东、闽之南的韩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带。明清两朝,潮州府统辖管理地方,其中潮州人聚居的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澄海、丰顺八县,合称潮州八邑。以现在中国的地方行政划分而言,潮汕地区涵盖了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潮州人移民历史悠久,多前往东南亚等地谋生,是为“下南洋”,俗称“过番”。

潮州人向东南亚的迁移活动,历史上有两次移民潮。第一次移民潮得益于18世纪大米跨国贸易的发展。清康熙末年,为解决东南沿海各地出现的“产米不敷民食”危机,清政府开始从海外进口“洋米”。由于暹罗米丰价贱,雍正、乾隆两朝,政府鼓励暹罗华商运米来华贸易及内地人赴暹购米运回。在大米贸易刺激之下,潮州人乘坐“红头船”由樟林港出洋,陆续向东南亚移民。同时由于郑昭创建吞武里王朝,其在位期间(1767-1782年),与清廷维持良好关系,大量招徕潮州移民前往暹罗,加速了潮州人向海外移民的步伐。


 

潮州人迁移东南亚的第二次移民潮,出现于1860年汕头开埠之后至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汕头开埠,汕头港不仅发展为潮汕地区重要的贸易港口,也成为潮州人出洋的重要口岸。晚清之际,欧洲殖民主义者为开发东南亚,从中国沿海地区以“契约华工”的形式组织大量移民到马来半岛、印尼等地垦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潮汕地区的战乱、自然灾害、地少人多等情况日益严重,形成推动地方民众继续经汕头港向东南亚迁移的推力。简言之,汕头开埠不仅强化了潮汕地区与海洋世界的联系,也巩固了潮汕侨乡的形成与发展。

受自然地理因素及移民链条的推动影响,潮州人主要移居地是中南半岛和南沙群岛,即今日东南亚之泰国、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印尼等地。以马来半岛为例,潮州人早期多集中于沿海一带,槟榔屿(槟城)、麻六甲、新加坡、柔佛和砂拉越等处,此后逐步向内地发展。富有冒险精神的潮州人,不辞辛苦来到马来的荒地,垦荒种植。潮侨陈开顺(1803-1857年)于1844年获得开港垦殖合法权后,开发了陈厝港,同时带领潮州同乡在柔佛建立义兴公司,经营甘蜜和胡椒的种植与买卖。另一潮侨领袖陈旭年(1827-1902年)同样带领潮州乡人在柔佛荒山,披荆斩棘,垦荒种植。陈旭年于39岁时成为马来半岛最大的港主,且在新加坡创设广丰公司,与他人合作,在新加坡、柔佛两地经营鸦片、酿酒生意,并管辖柔佛州的甘蜜和胡椒出口。

除垦殖业、农业之外,潮州人在东南亚的大米出入口贸易中的经营表现也十分出色。以干泰隆陈氏经营的家族企业为例,1851年潮人陈焕荣于香港创办干泰隆行,经营大米贸易,是香港较早的出口贸易行(南北行)。其子陈慈黉于1871年在曼谷创立“陈黉利行”,运销暹罗大米的同时,又在暹罗当地创办多处火砻。干泰隆陈氏于十九世纪末在泰国曼谷(1871)、新加坡(1885)、汕头和越南西贡等地建立联号,不仅进行大米贸易,还经营船运、汇兑业等业务。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以潮州米商为基础的贸易网路,建立了跨地域的香-叻-暹-汕-郊贸易体系。

所以说,潮州人善经商,在东南亚的种植业、米业、橡胶业、船运、渔业、金融业等多项领域不断涌现出经济实力雄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潮商,例如金融业的陈弼臣、连瀛洲、陈锦泉,马来西亚的张泗清,印尼的彭云鹏、曾国奎、郑鸿标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更为普遍的东南亚潮州人聚居处,生活着大量兢兢业业在海外谋生的潮州人,如新加坡的牛车水、泰国曼谷的耀华力路等地。随处可见潮州人经营的店铺,经营着布匹、香料、瓷器、百货、土产、金饰、钟表、杂货、渔产、药材等货品,同时潮州人亦将具有潮州特色的功夫茶、小吃、潮剧、潮语等传播至住在国。现今,泰语中有很多辞汇采用了潮语发音,便是移民对住在国影响的生动体现。

潮州木雕
 

同时,潮州人“下南洋”的过程中,常常恭请神明一同前往,庇佑充满不确定、不安全的航行,保佑漂泊在外、福祸未卜的异国生活,神明也伴随移民实现了“跨国迁移”活动。泰国知名华侨报德善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潮人善堂等,祀奉源自原乡的大峰祖师,均是与潮州人的移民轨迹和跨国网路保持一致。海外潮州人以善堂为载体,不仅能够从事多元的慈善救济事业,开展宗教活动,还将源自原乡的文化传统传播至住在国的族群中,寄托着潮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怀念。

纵观十八世纪以来潮州人的移民历史,漂洋过海,于异国他乡谋求生计,这其中必定充满艰辛险阻。为便于谋生,潮州人迁移至东南亚后,多联合起来成立各种团体组织,以便互相协作,彼此照应,这种团体组织名称各异,统称为“会馆”。初期会馆多受会党与庙宇影响,后逐步形成以地缘、血缘、业缘等为基础的同乡会、宗亲会或会馆等团体组织。例如越南堤岸的义安会馆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也称“潮州公所”。 1863年砂拉越的首府古晋成立潮州公会,翌年,槟城也建立潮州会馆。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于1938年,是以地缘为基础而建立的泰国最大的同乡会,在泰国、东南亚都享有盛名。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由潮商林义顺等人于1929年成立,发挥着联络乡谊、兴办公益、增进感情、凝聚互助等作用。另外还有以血缘为基础的宗亲会,例如泰国许氏宗亲会,联络同宗感情,互惠互助;还有以各县域为基础的同乡会,例如泰国潮安同乡会。现今,东南亚潮州人逐渐促成以国际潮团联谊会为主的国际性联盟。 1980年国际潮团联谊会在马来西亚成立,定于每两年举行一届年会,极大便利了全球潮州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长期以来,海外潮州人心系桑梓,常以捐资办学、修桥造路、施医赠药、救灾赈济等方式,造福潮汕大地。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海外潮州人与原乡联系紧密,不仅捐资修建水厂、学校、医院以及修缮祠堂与庙宇,还在潮汕各地投资建厂,带动了家乡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陈弼臣(泰国)、谢国民(泰国)、李嘉诚(香港)、陈伟南(香港)、林伯欣(香港)、吴清亮(新加坡)、谢慧如(泰国)等潮侨为家乡的慈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潮州人海外移民的影响,潮州的工夫茶、潮剧、潮州菜、潮绣、木雕等极具潮汕特色的物品与文化也走上了国际舞台。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挺着. 中国与重洋 潮汕简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09.

2、李宏新著. 潮汕华侨史[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08.

3、(美)施坚雅着. 泰国华人社会 历史的分析[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0

4、蔡志祥. 企业、历史记忆与社会想像:干泰隆与黉利.黄挺编著;吴榕青编辑. 潮学研究 第13辑[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6.11.页158-174.

王惠博士

现任河北工业大学讲师,香港中文大学比较及公众史学文学硕士、历史学哲学硕士与哲学博士。
曾任教泰国公立大学。
擅长华侨历史、侨乡研究和民间节日与习俗。
发表英文论文《情感跨国主义: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复兴传统:20世纪80-90年代华侨在华南的回归活动》和中文论文《海外移民与宗教仪式回传》等。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