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花信風來雁北飛
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是古代白話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非常著名的情節。與此相關且同樣著名的,就是諸葛亮(181-234)秘密告知周瑜(175-210)的兩句戰術要訣:「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據陳壽(233-297)《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這一戰役發生的時令,乃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而所謂「東風」,是指起於東方的春風。因此,周瑜不無疑慮地對魯肅(172-217)說:「孔明之言謬矣。隆冬之時,怎得東南風乎?」《三國演義》小說作者寫道:當東南風刮起之時,「周瑜駭然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從側面烘托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才。就古代節氣文化、陰陽五行理論角度而言,其實諸葛亮是藉助天地運化規律,巧妙地利用了隆冬時節「陽氣復生」這一因素。在小說家筆下,曹操(155-220)也明白這一天時特點,不幸的是,他忽略了這一陣東南風中暗藏著孔明妙計。所以,當有人提醒「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時,曹操卻「笑曰:冬至一陽生,來復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
顯而易見,聞名史上的赤壁之戰背後,既有「人算」的智慧,也離不開「天時」的助力。引申開來,對於我們認識隆冬時節天地物候特點以及人文內涵,啟發良多。每年冬至之後,緊接的就是小寒、大寒。在二十四節氣中,小寒是「十二月節」,與大寒同屬於隆冬臘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民諺說:「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這是講北方氣候特點。南方地表餘熱保持得稍微長一些,最冷的時候多在數九寒天的「四九」,相當於「大寒」節氣期間。不過,恰是如此寒天裡悄悄滋長的一縷陽氣,不時化作陣陣東南風,吹起人心的歡喜與希望。
前引小說家言「曹操笑曰『冬至一陽生』」,就是我們在前一期文章中提到的:自冬至起,陽氣復甦,意味著「春天」開始悄悄地邁開腳步。古代豐富的節氣文化典籍裡,對此也有相關的表述。比如,按照《卦氣七十二候圖》中的說法,小寒節氣來臨前,大雪到冬至這段時間對應《周易》中的「復」卦 :卦象是震下、坤上,意味著雷聲隱藏於地下;一個陽爻(—)上有五個陰爻(- -),意味著一陽重生,陽氣正在大地中滋長。到了小寒、大寒時節,雖然天氣更加寒冷,但是,與之對應的「臨」卦 則直觀地顯示:陽爻數量已由原來的一爻增至兩爻,預示著滋生萬物的能量進一步強大。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所藉的「東風」,正是這種能量的具體表現之一。至於那些善於感應天地之氣的動植物,也開始以不同的方式,透露著春天的訊息。
在一般人的知識觀念中,百花齊放,是春天的標誌。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文化則告訴我們:天地之花,作為春天的使者,其實在隆冬臘月就已經啟程。前人相傳的「二十四番花信風」,很能說明這一點。花信風,指應花期而來的風。二十四番,則與節氣聯繫在一起,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始於「小寒」、結束於「穀雨」,總計四個月、八個節氣;每五天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一候各對應一種花。「小寒」作為花信風來臨的起點,十五天裡花信的排序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在前一期關於「冬至」節氣的文章裡,我們援引了古人歌詠冬至期間梅花初發的詩詞,「九九消寒圖」也每每以八十一瓣梅花作為圖染對象。到了小寒,雖然陰冷之氣更顯威力,但陽氣也進一步增強,隆冬寒梅也更引人注目。因此,人們仍然樂於將梅花視作小寒期間,乃至整個二十四番花信的開端,寄託著世人對於充滿活力的春天的無限憧憬,也暗含著「見微知著」的智慧。北宋晏殊(991-1055)〈蝶戀花〉詞說:「臘後花期知漸近,寒梅已作東風信。」這是把梅花視為報春的信使。元代王冕(1287-1359)〈墨梅〉詩寫梅花象徵的品格之美:「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一作流)清氣滿乾坤。」他的〈白梅〉詩則兼及梅花報春的欣喜:「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百花爭豔的春天裡,人們似乎更多地從視覺、色彩層面,讚嘆繁花似錦的燦爛;而在冰天雪地的臘月天,梅花淡淡的清香,則經由嗅覺,向人間傳遞著春天的氣息。羅大經(約1196-約1252)《鶴林玉露》載錄的某尼姑〈悟道詩〉,也是如此:「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一作嶺)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由此可見,綻放於寒冬的梅花,其實也提醒我們:春天之美,不僅在於花之容色、鳥之啼聲,同時也在於訴諸嗅覺的芬芳氣息。
如果說梅花是最早預報春天訊息的使者,那麼,北歸的大雁則可以說是最早感知春天氣息的精靈。在關於「白露」節氣的文章中,我們提到:秋涼氣寒,大雁南飛。這是白露節氣的第一個徵候。據吳澄(1249-133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每年「小寒」節氣的第一個物候,則是「雁北鄉」。「北鄉」也就是「北嚮」,意思是:「禽鳥得氣之先」,到了小寒節氣,在南方避冬的大雁早已感知陽氣復甦,「將避熱而回」,有一小部分大雁開始遷徙,嚮北飛翔。由此開始,直至來年立春後,則「皆歸矣」。很多人都熟悉蘇軾(1037-1101)的詩歌名句「春江水暖鴨先知」,意境固然十分美好,但是,從二十四節氣文化的角度來說,最早感應大自然春氣的禽鳥,其實並非春天來臨以後、嬉戲水中的鴨子,而是從小寒節氣開始便直上雲天、嚮北飛翔的雁群。
參考資料
書籍
1. 陳壽著,陳乃乾校點:《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30-31。
2. 陳曦鐘、宋祥瑞、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頁608-621。
3. 喬忠延:《跟著節氣過日子》(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21年),頁312-313。
4. 董點觀由:《二十四節氣:中國人詩意的時間哲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22年),頁380-383。
5. 雲立新、蔡連衛主編:《二十四節氣農耕文化教程》(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3年),頁250-257。
報刊文章
1. 吳心怡:〈小寒:大雁北飛,春日在望〉,《文匯報》,2023年1月4日。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
一剪梅 《小寒-花信風起雁北飛》
花信風來雁北飛,
破冷斜暉,
鴉雀偎依,
溫流偶有 待春歸。
蕭瑟淒淒,
冬月仍悲。
水暖陽迴雪漸稀,
傲立寒梅,
候鹊巢栖,
東風橫渡 飾春幃。
細雨霏霏,
春意仍微。
#1
Chi Seng Pun
09-01-2024 10: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