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花信风来雁北飞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是古代白话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情节。与此相关且同样著名的,就是诸葛亮(181-234)秘密告知周瑜(175-210)的两句战术要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据陈寿(233-297)《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这一战役发生的时令,乃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而所谓「东风」,是指起于东方的春风。因此,周瑜不无疑虑地对鲁肃(172-217)说:「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三国演义》小说作者写道:当东南风刮起之时,「周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才。就古代节气文化、阴阳五行理论角度而言,其实诸葛亮是借助天地运化规律,巧妙地利用了隆冬时节「阳气复生」这一因素。在小说家笔下,曹操(155-220)也明白这一天时特点,不幸的是,他忽略了这一阵东南风中暗藏着孔明妙计。所以,当有人提醒「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时,曹操却「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显而易见,闻名史上的赤壁之战背后,既有「人算」的智慧,也离不开「天时」的助力。引申开来,对于我们认识隆冬时节天地物候特点以及人文内涵,启发良多。每年冬至之后,紧接的就是小寒、大寒。在二十四节气中,小寒是「十二月节」,与大寒同属于隆冬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民谚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是讲北方气候特点。南方地表余热保持得稍微长一些,最冷的时候多在数九寒天的「四九」,相当于「大寒」节气期间。不过,恰是如此寒天里悄悄滋长的一缕阳气,不时化作阵阵东南风,吹起人心的欢喜与希望。
前引小说家言「曹操笑曰『冬至一阳生』」,就是我们在前一期文章中提到的:自冬至起,阳气复苏,意味着「春天」开始悄悄地迈开脚步。古代丰富的节气文化典籍里,对此也有相关的表述。比如,按照《卦气七十二候图》中的说法,小寒节气来临前,大雪到冬至这段时间对应《周易》中的「复」卦:卦象是震下、坤上,意味着雷声隐藏于地下;一个阳爻(—)上有五个阴爻(- -),意味着一阳重生,阳气正在大地中滋长。到了小寒、大寒时节,虽然天气更加寒冷,但是,与之对应的「临」卦 则直观地显示:阳爻数量已由原来的一爻增至两爻,预示着滋生万物的能量进一步强大。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所借的「东风」,正是这种能量的具体表现之一。至于那些善于感应天地之气的动植物,也开始以不同的方式,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在一般人的知识观念中,百花齐放,是春天的标志。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文化则告诉我们:天地之花,作为春天的使者,其实在隆冬腊月就已经启程。前人相传的「二十四番花信风」,很能说明这一点。花信风,指应花期而来的风。二十四番,则与节气联系在一起,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始于「小寒」、结束于「谷雨」,总计四个月、八个节气;每五天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一候各对应一种花。 「小寒」作为花信风来临的起点,十五天里花信的排序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在前一期关于「冬至」节气的文章里,我们援引了古人歌咏冬至期间梅花初发的诗词,「九九消寒图」也每每以八十一瓣梅花作为图染对象。到了小寒,虽然阴冷之气更显威力,但阳气也进一步增强,隆冬寒梅也更引人注目。因此,人们仍然乐于将梅花视作小寒期间,乃至整个二十四番花信的开端,寄托着世人对于充满活力的春天的无限憧憬,也暗含着「见微知著」的智慧。北宋晏殊(991-1055)〈蝶恋花〉词说:「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这是把梅花视为报春的信使。元代王冕(1287-1359)〈墨梅〉诗写梅花象征的品格之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一作流)清气满乾坤。」他的〈白梅〉诗则兼及梅花报春的欣喜:「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百花争艳的春天里,人们似乎更多地从视觉、色彩层面,赞叹繁花似锦的灿烂;而在冰天雪地的腊月天,梅花淡淡的清香,则经由嗅觉,向人间传递着春天的气息。罗大经(约1196-约1252)《鹤林玉露》载录的某尼姑〈悟道诗〉,也是如此:「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一作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由此可见,绽放于寒冬的梅花,其实也提醒我们:春天之美,不仅在于花之容色、鸟之啼声,同时也在于诉诸嗅觉的芬芳气息。
如果说梅花是最早预报春天讯息的使者,那么,北归的大雁则可以说是最早感知春天气息的精灵。在关于「白露」节气的文章中,我们提到:秋凉气寒,大雁南飞。这是白露节气的第一个征候。据吴澄(1249-133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每年「小寒」节气的第一个物候,则是「雁北乡」。 「北乡」也就是「北向」,意思是:「禽鸟得气之先」,到了小寒节气,在南方避冬的大雁早已感知阳气复苏,「将避热而回」,有一小部分大雁开始迁徙,向北飞翔。由此开始,直至来年立春后,则「皆归矣」。很多人都熟悉苏轼(1037-1101)的诗歌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意境固然十分美好,但是,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角度来说,最早感应大自然春气的禽鸟,其实并非春天来临以后、嬉戏水中的鸭子,而是从小寒节气开始便直上云天、向北飞翔的雁群。
参考资料
书籍
1. 陈寿着,陈乃干校点:《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页30-31。
2. 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页608-621。
3. 乔忠延:《跟着节气过日子》(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21年),页312-313。
4. 董点观由:《二十四节气:中国人诗意的时间哲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2年),页380-383。
5. 云立新、蔡连卫主编:《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教程》(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3年),页250-257。
报刊文章
1. 吴心怡:〈小寒:大雁北飞,春日在望〉,《文汇报》,2023年1月4日。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
一剪梅 《小寒-花信風起雁北飛》
花信風來雁北飛,
破冷斜暉,
鴉雀偎依,
溫流偶有 待春歸。
蕭瑟淒淒,
冬月仍悲。
水暖陽迴雪漸稀,
傲立寒梅,
候鹊巢栖,
東風橫渡 飾春幃。
細雨霏霏,
春意仍微。
#1
Chi Seng Pun
09-01-2024 10: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