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5.03.19

 

悲智雙運:觀音誕及其觀音信仰文化

 

不少學者已指出大半個亞洲社會,對中國傳統神靈祟拜,最熟知、最祟愛的神靈,就是信奉觀音,文獻資料及經典上表述了觀音是與人類世界因緣最深刻的菩薩;觀音信仰也代表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成功;也有日本學者認為在各地目連戲中,觀音菩薩作為救濟者的地位出現,推動曲目故事情節的進行。民間習俗,觀音誕期是有三個,生日在農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在六月十九日,涅槃在九月十九日,民間也把農曆十一月十九日,列為觀音送子日,但這天沒有慶祝及紀念活動。於三個觀音誕期中,較多信徒及群眾參與觀音誕的活動,是在農曆二月十九日。尤憶起兒時住在中環卑利街,地近上環的文武廟旁的觀音廟,母親便帶觀音廟,禮敬觀音,當天也很多善信排隊,禮敬觀音菩薩。今天又很多信眾往銅鑼灣大坑蓮花宮及紅磡的觀音堂,禮敬神靈,當然,因為信眾祟信觀音,由是帶動民間流行於農曆正月廿六日「觀音借庫」的活動,信眾在此天往香港一地的觀音廟(觀音堂),向觀音借庫,有信眾借了「一千萬」。

觀音或觀世音又名觀自在,祖籍天竺(印度),他的印度名字是「Avalokitesvara」,屬於男性名詞,音譯「阿縛盧枳帝濕伐邏」,中國的僧侶譯為「觀世音」或「觀音」。依現時資料及學者研究成果得見「觀世音」這個中文譯名,早見於公元3世紀天竺僧鎧翻譯《無量壽經》;5世紀鳩摩羅什翻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世人才重視「觀世音」的名字。公元663年,唐代僧人玄奘認為Avalokitesvara由兩個梵文組成,avalokita 及isvara組成,avalokita原意是「觀看」, isvara原意是「自在」,全句梵文即為「觀看上的自在者」,故《般若波羅密心經》便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句。觀世音原意是觀世間的聲音,觀是一種觀察,代表菩薩主動慈悲救世的心願;另一方面,也代表世間受苦的眾生,期望得到拯救的聲音,也可視為被救者的聲音,而「觀自在」指菩薩對世界的觀察,對世界萬物的認識,達到精神上絕對徹底覺悟,獲得佛教智慧圓滿的境界。觀世音是體驗了佛教稱為慈悲與智慧並存的「悲智雙運」的特色。日後,因為群眾多注重解決現實的問題,較少追求佛教圓滿智慧,由是呈現求智慧解脫「觀自在」,不如期望現世救難的「觀世音」。

在香港有不少朋友曾參觀志蓮淨苑,看見一位坐在岩石上的菩薩,這位就是水月觀音。中國的水月觀音造型與天竺(印度)觀音甚有不同。古代天竺佛教鹿野苑供奉的觀音是男性,傳統佛教較輕視女性,認為女性只有在轉為男身後才能修行善道,部份觀音像更是左手持蓮莖,雙目低垂,袒露上身,下身以薄衣貼身。佛教自天竺傳入中國,改變及擴充了天竺觀音顯化造型,先後出現菩薩身、尼姑身、青年男子或女子、老婦等形象,並建構了水月觀音、白衣觀音等「三十三觀音」相。中國傳統觀念多認為女性是慈悲善良,和藹可親,故中國的觀音造像,也具這種慈母的特色。還有,志蓮淨苑的觀音身後一輪圓月,頭上有一小佛像,左手踏膝,右手垂直,悠閒自得坐在岩石上,一腳翹起,另一腳放下,看似踏在水池蓮花,微笑示眾生的造型。唐代的水月觀音曾為男性的造型,臉上長鬍鬚,宋代以後,出現了女性造型;元代水月觀音,多是身披長袍,端莊優雅的女性,這位水月觀音的出現展示佛學中國化的發展特色,也有在廣東一帶為信眾崇信的南海觀音,持楊枝、淨瓶,坐在岩石上,並有善財、龍水侍奉在側。

談及中國觀音像,民間也流行「送子觀音」像。今天,不少善信參拜觀音,而古代印度佛教經籍談及觀音的故事,尚沒有談及「送子觀音」,這故事可以作為中國化佛教的代表。依中國人編寫《觀音靈異記》所載,晉朝山東琅琊王名珉,沒有兒子,他的妻子常禮拜觀世音,及後,珉遇見一僧,彼此交談甚歡,僧人更說:「我死後,便是你的兒子」,不久,僧人離世,而珉妻有孕,兒子出生,珉也有繼任人。又依《南海慈航》所記,徽州有一位徐錦的朋友求子,夢中有一位神仙告訴徐氏,若每天誦經,便可以有子,果然應驗,又日後若多刊印經書,更可使兒子顯貴,徐氏按照神仙的指示,兒子終登科甲,以上故事雖屬玄虛,從以上的故事可見:一、中國傳統文化素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若沒有子孫繼承,便會中斷家族血脈,故求神賜子;二,中國人的因果觀念,佛教徒相信作善事就是功德的一種,這有善報,如念佛、誦經均屬於「善有善報」的功德。更因為中國傳統社會重視以兒子繼承,故有不少婦女往觀音廟內「竊取」在佛桌上的蓮燈,「燈」與「丁」同音,竊取的「燈」,可以使家族「添丁」,日後,民間的渲染,使原本的佛經故事,加入了「送子」功能,「送子觀音」的故事可以見證佛教自天竺傳入,再經過了中國化及世俗化的情形。

至於信眾在觀音誕要準備那些供品及祭祀物品。信眾可以在觀音廟購買紙品的觀音衣外,而常見供品,有香燭、鮮花、齋品素食及糕點,這些供品主要是代表清淨與誠敬,也有信眾以橘子、蘋果、壽桃及香蕉禮敬觀音,至於香花方面,有百合、水仙、蘭花,又有信眾以壽麵及清茶三杯。

最後,觀音的宗教文化在當代仍甚具影響,觀音菩薩的悲智雙運、勉勵世人以慈悲處世,甚具有普世價值。

 


 

參考資料:

 

書籍

1. 顏素慧:《觀音小百科:第一本親近觀音的書》(臺北:橡樹林文化,2001)。

2. 于君方:〈中國佛教與觀音信仰〉,收入陳益源主編:《府城大觀音亭與觀音信仰研究 》(臺北:里仁書局,2015),頁1-20。

3. 謝永昌:《香港觀音廟堂巡禮》(香港:中華文教交流服務中心,2008)。

4. 駱慧瑛:《觀心自在:香港觀音誕與觀音信仰探源》(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20)。

5. 于君方:《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區志堅博士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
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東亞歷史文化學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東洋文庫等學術機構訪問學人。
著作有:合編《香港海關百年史》、《古蹟與文化保存:中日及臺港的研究》、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等。
主要從事近代中國及香港社會文化史的教研工作。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