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3.19

 

悲智双运:观音诞及其观音信仰文化

 

不少学者已指出大半个亚洲社会,对中国传统神灵祟拜,最熟知、最祟爱的神灵,就是信奉观音,文献资料及经典上表述了观音是与人类世界因缘最深刻的菩萨;观音信仰也代表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也有日本学者认为在各地目连戏中,观音菩萨作为救济者的地位出现,推动曲目故事情节的进行。民间习俗,观音诞期是有三个,生日在农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在六月十九日,涅槃在九月十九日,民间也把农曆十一月十九日,列为观音送子日,但这天没有庆祝及纪念活动。于三个观音诞期中,较多信徒及群众参与观音诞的活动,是在农曆二月十九日。尤忆起儿时住在中环卑利街,地近上环的文武庙旁的观音庙,母亲便带观音庙,礼敬观音,当天也很多善信排队,礼敬观音菩萨。今天又很多信众往铜锣湾大坑莲花宫及红磡的观音堂,礼敬神灵,当然,因为信众祟信观音,由是带动民间流行于农曆正月廿六日「观音借库」的活动,信众在此天往香港一地的观音庙(观音堂),向观音借库,有信众借了「一千万」。

观音或观世音又名观自在,祖籍天竺(印度),他的印度名字是「Avalokitesvara」,属于男性名词,音译「阿缚卢枳帝湿伐逻」,中国的僧侣译为「观世音」或「观音」。依现时资料及学者研究成果得见「观世音」这个中文译名,早见于公元3世纪天竺僧铠翻译《无量寿经》;5世纪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世人才重视「观世音」的名字。公元663年,唐代僧人玄奘认为Avalokitesvara由两个梵文组成,avalokita 及isvara组成,avalokita原意是「观看」, isvara原意是「自在」,全句梵文即为「观看上的自在者」,故《般若波罗密心经》便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句。观世音原意是观世间的声音,观是一种观察,代表菩萨主动慈悲救世的心愿;另一方面,也代表世间受苦的众生,期望得到拯救的声音,也可视为被救者的声音,而「观自在」指菩萨对世界的观察,对世界万物的认识,达到精神上绝对彻底觉悟,获得佛教智慧圆满的境界。观世音是体验了佛教称为慈悲与智慧并存的「悲智双运」的特色。日后,因为群众多注重解决现实的问题,较少追求佛教圆满智慧,由是呈现求智慧解脱「观自在」,不如期望现世救难的「观世音」。

在香港有不少朋友曾参观志莲淨苑,看见一位坐在岩石上的菩萨,这位就是水月观音。中国的水月观音造型与天竺(印度)观音甚有不同。古代天竺佛教鹿野苑供奉的观音是男性,传统佛教较轻视女性,认为女性只有在转为男身后才能修行善道,部份观音像更是左手持莲茎,双目低垂,袒露上身,下身以薄衣贴身。佛教自天竺传入中国,改变及扩充了天竺观音显化造型,先后出现菩萨身、尼姑身、青年男子或女子、老妇等形象,并建构了水月观音、白衣观音等「三十三观音」相。中国传统观念多认为女性是慈悲善良,和蔼可亲,故中国的观音造像,也具这种慈母的特色。还有,志莲淨苑的观音身后一轮圆月,头上有一小佛像,左手踏膝,右手垂直,悠閒自得坐在岩石上,一脚翘起,另一脚放下,看似踏在水池莲花,微笑示众生的造型。唐代的水月观音曾为男性的造型,脸上长鬍鬚,宋代以后,出现了女性造型;元代水月观音,多是身披长袍,端庄优雅的女性,这位水月观音的出现展示佛学中国化的发展特色,也有在广东一带为信众崇信的南海观音,持杨枝、淨瓶,坐在岩石上,并有善财、龙水侍奉在侧。

谈及中国观音像,民间也流行「送子观音」像。今天,不少善信参拜观音,而古代印度佛教经籍谈及观音的故事,尚没有谈及「送子观音」,这故事可以作为中国化佛教的代表。依中国人编写《观音灵异记》所载,晋朝山东琅琊王名珉,没有儿子,他的妻子常礼拜观世音,及后,珉遇见一僧,彼此交谈甚欢,僧人更说:「我死后,便是你的儿子」,不久,僧人离世,而珉妻有孕,儿子出生,珉也有继任人。又依《南海慈航》所记,徽州有一位徐锦的朋友求子,梦中有一位神仙告诉徐氏,若每天诵经,便可以有子,果然应验,又日后若多刊印经书,更可使儿子显贵,徐氏按照神仙的指示,儿子终登科甲,以上故事虽属玄虚,从以上的故事可见:一、中国传统文化素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没有子孙继承,便会中断家族血脉,故求神赐子;二,中国人的因果观念,佛教徒相信作善事就是功德的一种,这有善报,如念佛、诵经均属于「善有善报」的功德。更因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以儿子继承,故有不少妇女往观音庙内「窃取」在佛桌上的莲灯,「灯」与「丁」同音,窃取的「灯」,可以使家族「添丁」,日后,民间的渲染,使原本的佛经故事,加入了「送子」功能,「送子观音」的故事可以见证佛教自天竺传入,再经过了中国化及世俗化的情形。

至于信众在观音诞要准备那些供品及祭祀物品。信众可以在观音庙购买纸品的观音衣外,而常见供品,有香烛、鲜花、斋品素食及糕点,这些供品主要是代表清淨与诚敬,也有信众以橘子、苹果、寿桃及香蕉礼敬观音,至于香花方面,有百合、水仙、兰花,又有信众以寿麵及清茶三杯。

最后,观音的宗教文化在当代仍甚具影响,观音菩萨的悲智双运、勉励世人以慈悲处世,甚具有普世价值。

 


 

参考资料:

 

书籍

1. 颜素慧:《观音小百科:第一本亲近观音的书》(臺北:橡树林文化,2001)。

2. 于君方:〈中国佛教与观音信仰〉,收入陈益源主编:《府城大观音亭与观音信仰研究 》(臺北:里仁书局,2015),页1-20。

3. 谢永昌:《香港观音庙堂巡礼》(香港:中华文教交流服务中心,2008)。

4. 骆慧瑛:《观心自在:香港观音诞与观音信仰探源》(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20)。

5. 于君方:《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区志坚博士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
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学东亚历史文化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洋文库等学术机构访问学人。
著作有:合编《香港海关百年史》、《古迹与文化保存:中日及台港的研究》、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等。
主要从事近代中国及香港社会文化史的教研工作。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