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登高祭九皇
九月初九是重陽,馬來西亞華人深諳王維的七絶〈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知道這是個登高的民俗節日。但是,古典符號的登高避難畢竟渺遠了,農曆九月的民俗實踐,是歷史糾葛理不清但百餘年來人們甚爲重視的九皇大帝誕辰香會,是市井一年一度的黃色風景線。

七月中元或盂蘭盆,八月中秋,都是民俗甚爲重視的節日。八月走到底,人們就得調整心情,迎接接連十來日的九皇聖誕了。九皇大帝還是九皇爺,民間並沒有嚴格區分,反正就是九尊神明的慶典。説得玄遠一些,有説是北斗信仰的民俗化,九皇崇拜的廟皆作斗母宮,説得似乎就是那麼一回事那樣。那麼,南洋華人九月天慎而重之的持齋祭九皇,就成爲“每依北斗望京華”的唐山故土意象!
然而,九皇香會極特殊的膜拜儀式,以及大多數的九皇崇拜並沒有具體的神明形象,只有海上迎神及送皇船儀式,又極具秘密會社的意味。這如慶典期間所設的神聖空間,非核心理事不可踏足,一般信徒只能在“聖域”之外上香和參與儀式。因此,現在的論述,是傾向於將九皇信仰和慶典與明遺民的抗清意識相連起來,謂是抗清義士天地會藉民俗信仰爲掩護,一年一聚以會商大計,形式上則與道教的北斗信仰和民間的王爺信仰交混結合,形成了極具特色的九月齋會。
民俗實踐中,九皇齋是前後十來天的,從九月初一直到九月九神誕正日爲止,虔誠的信徒甚至在八月最後一日就開始戒葷茹素,謂“洗腹”。信衆倒不一定要持完整九日的素齋,也可以選擇最後三天,乃至持正日一天素,然後到斗母宮進香。民俗認爲,九皇信仰極度忌葷,非嚴格茹九皇素者,不宜上宮觀進香,怕幹犯神明而招惹厄運。所謂的九皇素,是包括蛋也不沾的純素。早期素菜館不多的年代,長期吃九皇素的家庭,每每備有專用的廚具和餐具,只在九月派上用場,確保信仰意義的潔淨。20世紀九〇年代以降,農曆九月形成季節性的市場經濟,臨時素食攤販隨處可見:九皇信仰的代表色是正黃色,斗母宮的執事身著素白和正黃色衣飾表示潔凈,或也有說是為亡明戴孝云云的,食攤或店鋪外拉起黃布迎風招搖的,都是九皇素的銷售點,人們倒不一定要自行煮食了。

重陽登高是古俗,但在檳榔嶼,卻也有亂似登高的民俗實踐。檳榔嶼中部有矗立深山的清觀寺,供奉有具塑像的九皇爺和另置斗母宮一座。該道教宮觀的一年一度香期,就是九月九九皇誕。早期信衆入山進香是沿石階攀登,俗稱“千二層”,九月香期期間香客絡繹不絶,即進香也登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登高進香的人潮轉移到鶴山極樂寺的盤山路,吉普車可達,年輕人揮汗攀爬而上,年紀大的虔誠香客則搭乘吉普車,也能到深山古觀進香拜九皇。
農曆九月臨近年終的學校期末大考和政府的升學會考,學子考生也會呼朋喚友結夥登山,即膜拜祈求考試順利,也流汗舒活身心。這檳榔嶼中部深山裡的天衡山清觀寺,它蔓延了一百多年的九皇香火,也形成了九月登高的風景線,説不是重陽,又似重陽,但説到底還是民俗進香。

南洋的重陽節還是九皇誕,長期以來牽扯不清,但民間不問其所以然,只知其然地迭代相承,遂形成了馬、泰華人的文化景觀。八月卅日核心執事乘船在海上引駕,九月九當晚,各地的斗母宮或九皇殿各自遊街送駕,最後是到海邊把皇船送走,這就仿似王爺信仰的放王船儀式了。
這樣,南洋華人的九月香會,既有道教的北斗信仰脈絡,又有抗清復明之士的秘密聚會,以及民間的虔誠進香和茹素,加上檳榔嶼的登高習俗,其中的信仰與歷史糾葛,不足以一語道破的了!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