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南方潮汕社群的文化信仰與廟宇建築特色(一): 越南南方的潮汕社群沿革(1)
在明末清初華人大量遷移東南亞的熱潮之中,有一部分潮汕一帶的移民聚居於越南南方,與當地原住民高棉人和占人,以及陸續遷來的北中部越南人雜居,造成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的南方區域。從18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隨著中國政治社會局面的變動,潮汕商民與難民先後跨海南來,最多居留於南方的邊和、西貢、堤岸各地與沿海的茶榮、滀臻、薄遼、金甌各省份,將一層又一層潮汕文化信仰移植新域,造成各地方濃郁潮汕文化信仰的風貌。
本文結合書籍文獻與田野調查資料,回顧過往三百多年來越南南方潮汕社群遷移史,探討其在南部多元文化環境下所凝聚的潮汕文化,並且了解華越文化互相交流滲透與固守己優的雙面性,特別聚焦於在地潮汕社群的盂蘭文化與廟宇建築特色。基於探討一些具體場合的文化信仰,本文進而揭示其大眾化、本土化、簡易化的現象。
「越南南方」這個概念,以來曾有好幾種解釋,故於此先須界定清楚。越南17世紀初是後黎朝鄭主與阮主紛爭割據時期(1627-1775),以中部廣平省箏江(Sông Gianh,又稱靈江)以南區域稱為塘中或南河(即今日中部廣平至廣南、平定、富安、慶和等省)。阮朝執政時期(1802-1884)以順化以南是南方(即今日順化以南至金甌省)。法國殖民越南時期(1884-1945)區分越南領土成三個部份:東京(Tonkin,北圻,即現今越南北部)、安南(Annan,中圻,即現今越南中部,從清化至平順省)、及交趾支那(Cochinchine,南圻,即現今越南南部,從同奈至金甌省)。越戰時期(1955-1975)又將17號緯線以南是南越(從廣平以南至金甌省)。至於1975年南北越統一後又恢復法國殖民時期的區分方式。本文所使用的「越南南方」一語,即指示法國殖民時期所區分與命名的交趾支那範圍,即是17至19世紀華人大量遷移聚居的邊和、農奈、嘉定、永隆、河仙一帶,今日包含東南部同奈河流域及西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兩個部分。
南方是越南最晚被開發的區域,是諸多移民團體聚居的地盤,亦是同奈河(Sông Đồng Nai)流域與湄公河(Sông Cửu Long)流域所孕育而成的南方文化體系的搖籃。正在此土地上,一個新的南方文化體系得以形成,融會棉、占、越、華等四個主要族群的多元文化。雖然不如北、中部文化具有那麼悠久的歷史,但其三百多年來各族群先後確立了自己的文化價值,並含有多元性、活潑性、應時性、地方性以及大眾性等特點。
南方(或稱南圻、南部)已經歷320餘年的形成歷史,以塘中廣南阮主政權阮福淍王於1698年特派統率阮有鏡(Nguyễn Hữu Cảnh,1650-1700)往南經略並於同奈(Đồng Nai)、嘉定(Gia Định)、永隆(Vĩnh Long)一帶確立土地主權為時標。其之前,南部是許多本地少數民族如高棉族(Khmer)、占族(Chăm)、埃地族(Ê Đê)、嘉莱族(Gia Rai)、斯丁族(Xtiêng)等分散聚居的地盤,接受印度傳來的婆羅門教(印度教前身)與南傳佛教、伊斯蘭教的深厚影響。隨後,各新移民團體如北、中部越南人與華人南往而來繼續墾荒,逐漸建設此地成為多元族群與文化底蘊的地域。
當初,北、中部越南人移民對象主要是遷居窮民、流放犯人、退伍兵士、江海商民等;接著是明末清初逃亡避難的明遺臣將士,以及清朝海盜和華人商民、難民都陸續上船跨海南來。不久後,廣南阮主致力招募塘中順廣一帶的流民往南開疆拓土,與明清華人在平坦肥沃土地的同奈、邊和、嘉定、永隆、美萩、河仙一帶建設日益繁盛的南方區域。各地商港、村鄉、舖坊、市井在海口沿岸、高平腹地、河流兩岸等處先後被建起。1
潮汕人遷居至越南南方,最早可推算到17世紀末。當時,在塘中廣南阮主政權的支持之下,明朝遺臣與難民被賢王阮福瀕命令沿海南下開墾定居,並傳訊給受保護的真臘國國王安南二世(匿螉嫩,1654-1691)要求割讓土地給他們。1679年廣西龍門總兵楊彥迪(Dương Ngạn Địch,?-1688)及其副將黃進(Hoàng Tiến,?-?),與廣西高、雷、廉各州總兵陳上川(Trần Thượng Xuyên,1626-1720)及其副將陳安平(Trần An Bình,?-?)已帶領三千民兵,搭乘六十艘戰船分別墾荒和定居於同奈、邊和與美萩、永隆一帶。另外一人是廣東雷州人鄚玖(Mạc Cửu,又稱鄚敬玖,1655-1735),他帶領部隊及眷屬乘船避難於靠暹羅灣的水真臘,開墾荒蕪的恾坎地區成為後來繁盛一時的河仙城鎮,之後由暹羅軍頻次侵犯而歸順投靠廣南政權。以上史實都曾被記載於鄭懷德《嘉定城通志》及阮朝國史館《大南實錄》,雖然其中罕見提到具體的潮汕人,但是在眾多遷來的軍民之中,估測會有一部分是潮汕移民。
從此以後,隨著中國的社會動亂,一波又一波小規模的清朝難民及商民跨海南來,尋地扎根,與當地越、棉人交易及通婚,並承先啟後,傳承文化。明鄉人及華人的各種社團與組織從順化以南先後得以成立,包括「大明客鋪」(1640年成立於順化)2、「明香社」(1650 年代成立於會安)、「明鄉社」(1700年代成立於藩鎮)、「閩地館」(1695年成立於堤岸)、「清河社」(1698年成立於順化、1700年後成立於鎮邊)等,逐漸都成為華人移民在地聚落的重鎮。在西山黨起亂期間,阮文岳(Nguyễn Văn Nhạc,1753-1793)於1782年因痛惜其心腹大將范彥被殺,故率兵至柴棍搶奪財貨,並殺盡華僑商民萬餘人,邊和、同奈一帶華僑逃難到西貢與堤岸,建設日益繁盛的嘉定城。自1802年嘉隆皇帝阮福映平定西山餘黨建立阮朝以後,華人基於地緣與語緣而設立廣肇、潮州、福建、客家、海南五幫自行管理。3此後,以州府為關係的會館,以地緣、血緣為關係的社團及行業性組織陸續成立,潮州幫及潮汕人才特別被強調,以區別於來自不同籍貫的華人。潮籍人雖然人數不如廣肇籍與閩籍眾多,但仍是重要華人團體之一,其豐富多樣的文化信仰仍能在地得以不斷傳承, 造成各地根深蒂固的潮汕傳統文化。
參考資料
1. 越南歷史學會:《越南南部地區史略》(河內:國家政治出版社,2014)。
2. 大明客舖,又稱清河社,或稱清河明鄕社。
3. 據陳荊和,1788年阮軍收囘嘉定就下令所屬華人不間新舊一律登冊。二年後(1790)阮府下令廣東、福建、海南、潮州、上海各省唐人各置該府、記府各一,以各行管制,並任中軍掌奇陳公引(閩人,又作張公引)爲唐人總藍。另在各府,任橋領爲「總府」以看管所屬唐人,並替阮府辦稅務。......。至嘉隆初年才令所在鎮臣據福建、廣東、潮州、海南各予分類登冊,並置幫長。其年代當在1802-1807年之間。陳荊和:〈17、18世紀之南越華僑—1968年2月28日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演講〉,《新亞生活》,民國57年5月10日,頁4。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