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7.04

在明末清初华人大量迁移东南亚的热潮之中,有一部分潮汕一带的移民聚居于越南南方,与当地原住民高棉人和占人,以及陆续迁来的北中部越南人杂居,造成多元族群与多元文化的南方区域。从18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国政治社会局面的变动,潮汕商民与难民先后跨海南来,最多居留于南方的边和、西贡、堤岸各地与沿海的茶荣、滀臻、薄辽、金瓯各省份,将一层又一层潮汕文化信仰移植新域,造成各地方浓郁潮汕文化信仰的风貌。

本文结合书籍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回顾过往三百多年来越南南方潮汕社群迁移史,探讨其在南部多元文化环境下所凝聚的潮汕文化,并且了解华越文化互相交流渗透与固守己优的双面性,特别聚焦于在地潮汕社群的盂兰文化与庙宇建筑特色。基于探讨一些具体场合的文化信仰,本文进而揭示其大众化、本土化、简易化的现象。

「越南南方」这个概念,以来曾有好几种解释,故于此先须界定清楚。越南17世纪初是后黎朝郑主与阮主纷争割据时期(1627-1775),以中部广平省筝江(Sông Gianh,又称灵江)以南区域称为塘中或南河(即今日中部广平至广南、平定、富安、庆和等省)。阮朝执政时期(1802-1884)以顺化以南是南方(即今日顺化以南至金瓯省)。法国殖民越南时期(1884-1945)区分越南领土成三个部分:东京(Tonkin,北圻,即现今越南北部)、安南(Annan,中圻,即现今越南中部,从清化至平顺省)、及交趾支那(Cochinchine,南圻,即现今越南南部,从同奈至金瓯省)。越战时期(1955-1975)又将17号纬线以南是南越(从广平以南至金瓯省)。至于1975年南北越统一后又恢复法国殖民时期的区分方式。本文所使用的「越南南方」一语,即指示法国殖民时期所区分与命名的交趾支那范围,即是17至19世纪华人大量迁移聚居的边和、农奈、嘉定、永隆、河仙一带,今日包含东南部同奈河流域及西南部湄公河三角洲两个部分。

南方是越南最晚被开发的区域,是诸多移民团体聚居的地盘,亦是同奈河(Sông Đồng Nai)流域与湄公河(Sông Cửu Long)流域所孕育而成的南方文化体系的摇篮。正在此土地上,一个新的南方文化体系得以形成,融会棉、占、越、华等四个主要族群的多元文化。虽然不如北、中部文化具有那么悠久的历史,但其三百多年来各族群先后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价值,并含有多元性、活泼性、应时性、地方性以及大众性等特点。

湄公河

南方(或称南圻、南部)已经历320余年的形成历史,以塘中广南阮主政权阮福淍王于1698年特派统率阮有镜(Nguyễn Hữu Cảnh,1650-1700)往南经略并于同奈(Đồng Nai)、嘉定(Gia Định)、永隆(Vĩnh Long)一带确立土地主权为时标。其之前,南部是许多本地少数民族如高棉族(Khmer)、占族(Chăm)、埃地族(Ê Đê)、嘉莱族(Gia Rai)、斯丁族(Xtiêng)等分散聚居的地盘,接受印度传来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与南传佛教、伊斯兰教的深厚影响。随后,各新移民团体如北、中部越南人与华人南往而来继续垦荒,逐渐建设此地成为多元族群与文化底蕴的地域。

当初,北、中部越南人移民对象主要是迁居穷民、流放犯人、退伍兵士、江海商民等;接着是明末清初逃亡避难的明遗臣将士,以及清朝海盗和华人商民、难民都陆续上船跨海南来。不久后,广南阮主致力招募塘中顺广一带的流民往南开疆拓土,与明清华人在平坦肥沃土地的同奈、边和、嘉定、永隆、美萩、河仙一带建设日益繁盛的南方区域。各地商港、村乡、铺坊、市井在海口沿岸、高平腹地、河流两岸等处先后被建起。1

潮汕人迁居至越南南方,最早可推算到17世纪末。当时,在塘中广南阮主政权的支持之下,明朝遗臣与难民被贤王阮福濒命令沿海南下开垦定居,并传讯给受保护的真腊国国王安南二世(匿螉嫩,1654-1691)要求割让土地给他们。1679年广西龙门总兵杨彦迪(Dương Ngạn Địch,?-1688)及其副将黄进(Hoàng Tiến,?-?),与广西高、雷、廉各州总兵陈上川(Trần Thượng Xuyên,1626-1720)及其副将陈安平(Trần An Bình,?-?)已带领三千民兵,搭乘六十艘战船分别垦荒和定居于同奈、边和与美萩、永隆一带。另外一人是广东雷州人鄚玖(Mạc Cửu,又称鄚敬玖,1655-1735),他带领部队及眷属乘船避难于靠暹罗湾的水真腊,开垦荒芜的恾坎地区成为后来繁盛一时的河仙城镇,之后由暹罗军频次侵犯而归顺投靠广南政权。以上史实都曾被记载于郑怀德《嘉定城通志》及阮朝国史馆《大南实录》,虽然其中罕见提到具体的潮汕人,但是在众多迁来的军民之中,估测会有一部分是潮汕移民。

从此以后,随着中国的社会动乱,一波又一波小规模的清朝难民及商民跨海南来,寻地扎根,与当地越、棉人交易及通婚,并承先启后,传承文化。明乡人及华人的各种社团与组织从顺化以南先后得以成立,包括「大明客铺」(1640年成立于顺化)2、「明香社」(1650 年代成立于会安)、「明乡社」(1700年代成立于藩镇)、「闽地馆」(1695年成立于堤岸)、「清河社」(1698年成立于顺化、1700年后成立于镇边)等,逐渐都成为华人移民在地聚落的重镇。在西山党起乱期间,阮文岳(Nguyễn Văn Nhạc,1753-1793)于1782年因痛惜其心腹大将范彦被杀,故率兵至柴棍抢夺财货,并杀尽华侨商民万余人,边和、同奈一带华侨逃难到西贡与堤岸,建设日益繁盛的嘉定城。自1802年嘉隆皇帝阮福映平定西山余党建立阮朝以后,华人基于地缘与语缘而设立广肇、潮州、福建、客家、海南五帮自行管理。3此后,以州府为关系的会馆,以地缘、血缘为关系的社团及行业性组织陆续成立,潮州帮及潮汕人才特别被强调,以区别于来自不同籍贯的华人。潮籍人虽然人数不如广肇籍与闽籍众多,但仍是重要华人团体之一,其丰富多样的文化信仰仍能在地得以不断传承, 造成各地根深蒂固的潮汕传统文化。

越南顺化古城

 

参考资料

 

1. 越南历史学会:《越南南部地区史略》(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14)。

2. 大明客铺,又称清河社,或称清河明乡社。

3. 据陈荆和,1788年阮军收回嘉定就下令所属华人不间新旧一律登册。二年后(1790)阮府下令广东、福建、海南、潮州、上海各省唐人各置该府、记府各一,以各行管制,并任中军掌奇陈公引(闽人,又作张公引)为唐人总蓝。另在各府,任桥领为「总府」以看管所属唐人,并替阮府办税务。......。至嘉隆初年才令所在镇臣据福建、广东、潮州、海南各予分类登册,并置帮长。其年代当在1802-1807年之间。陈荆和:〈17、18世纪之南越华侨—1968年2月28日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演讲〉,《新亚生活》,民国57年5月10日,页4。

阮清风博士

阮清风,男,生于1985年,越南安江省人。
学历:安江大学国文教育学士,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硕士,成功大学中国文学博士。
任职经历:越南安江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讲师及系主任,越南胡志明市国家大学下属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文化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专掌领域:越南民间宗教、中越明清小说交流、汉喃文献学、华人宗教信仰等。曾发表四十多篇文章,有关华人文化和民间宗教信仰。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