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隨風潤物細無聲
去年公曆二月十九日,適逢春月第二個節氣——雨水。當時,疫情未解,港島一夜細雨,隨著海風,飄灑在玻璃窗上。千山迷濛裡,兩耳雨聲遲。
時光荏苒,春天重返人間,雨水節氣又近在眼前了。疫情已趨緩,而雨聲依舊。
環境不同,心境自異,即便雨聲依舊,感受也大不同。南宋蔣捷有一首詞〈虞美人〉,專門寫「听雨」:年少青春勃發,聽雨於歌樓,一如山花浪漫;壯年遊宦四方,漂泊無定,客舟聽雨,難免孤苦;晚年託身僧舍,兩鬢斑白,色空兩忘,則一任階前雨聲,「點滴到天明」了。佛教講萬法由心生,不無道理。比如,對於那些心繫民生疾苦者而言,春日的雨水,又是別一番意味了。他們所關注的,是雨潤萬物、勃發生長,故其詠歌之重點,乃在於「喜雨」。最著名的,就是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夜雨隨風,飄然而至,「潤物細無聲」。杜甫一生懷抱儒家「民胞物與」之心,春夜聽雨,情動於中,發而為詩,遂成千古絕調。

春雨之所以令人生「喜」,原因很簡單,就是《穀梁傳》中說的:「喜雨者,有志於民也。」後人詩文以「喜雨」為主題者,大體都繼承、弘揚此一傳統,蘇軾〈喜雨亭記〉尤具代表性,意在贊美造化功德,滋潤萬物,澤及民人。一場春雨,給黎民帶來新年的希望,也讓心懷民生者歡喜有加。如果說古人訂立春季「雨水」節氣有何美好寓意的話,那麼,「有志於民」該是其中最重要的意義了罷!
與文士名篇相對應的,還有相關的民諺。比如:「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立春之後,地氣漸暖,土膏初動,農人下地翻耕,為播種作準備。到了雨水節氣,則往田地送肥,於是有了「撈河泥」的農事習俗——農人撐船到河湖,竹竿套網兜,撈取水底淤泥。這是上好的肥土,細膩黝黑,撒在田裡,自然增加地力,為農作物提供足夠的養分。農人說「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樸素含至理。

與雨水節氣相關的民俗文化中,有一項緣於農事而影響於飲食,即「占稻色」。雨水節氣前後,東南吳越一帶有「卜穀」,華南有「占稻色」。兩者頗相似,都以糯米入熱鍋,爆出米花。這就是婁元禮《田家五行》所說:「雨水節,燒乾鑊,以糯稻爆之。」爆出的白色米花越多,預示著當年稻穀收成越好;反之,則意味著年景欠佳。隨著時代的變遷,那些場景早已難得重現,但是,借助一些文獻,仍然依稀可見舊時盛況,如李戒庵〈孛婁〉詩:「東入吳城十萬家,家家爆穀卜年華。」這種農事習俗,又遺存於地方飲食中,如屈大均《廣東新語》說「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穀,名曰炮穀」。時至今日,贛南地區及客家人過年,仍喜食爆米花。在比較重視「二月二龍抬頭」春耕節的北方,也有類似習慣。「花」、「發」音近,爆米花中寄寓著人們祈盼發達、發財的美好心願。

按照古人的說法,春天屬「木」,「水」可以生「木」,故立春之後,繼以「雨水」。春雨有生發之氣,助力農作物生長,油菜花、杏花、李花也將次第綻放。但陰雨多潮濕,潮濕易傷脾胃。脾胃屬「土」,春「木」則應「肝」。「肝木」若旺,難免影響屬「土」之脾胃。所以古代醫學認為,春來養生,宜以健脾養胃為主,少食旺肝木的酸性食物,適量多喫甘甜粥類,此即《千金月令》所說「正月宜食粥」,或有助於身心健康。

時為癸卯,疫情漸退。祝福天下萬民,葆養形神,藉時雨生發之氣,以不懈進取精神,呼應造化生生不息之美意。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
疫解偏驚淑氣融,鷓鴣催曉喚春工。
卻看齋暖花爭發,恰是人間孟月中。
#1
yunfeng chen
03-03-2023 06:57:43
多謝陳教授分享有關春雨文章!
沒想到春雨之于中國文化有著這麼大的意義!🙏
天净沙(喜雨新霽)
隨風潤物無聲,
送肥翻土勤耕,
喜雨人家富盈,
晨光甫至,
霧消新霽山明。
#2
Chi Seng Pun
01-03-2023 18: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