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2.16

 

雨水:随风润物细无声

 

去年公历二月十九日,适逢春月第二个节气——雨水。当时,疫情未解,港岛一夜细雨,随着海风,飘洒在玻璃窗上。千山迷蒙里,两耳雨声迟。

时光荏苒,春天重返人间,雨水节气又近在眼前了。疫情已趋缓,而雨声依旧。

环境不同,心境自异,即便雨声依旧,感受也大不同。南宋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专门写「听雨」:年少青春勃发,听雨于歌楼,一如山花浪漫;壮年游宦四方,漂泊无定,客舟听雨,难免孤苦;晚年托身僧舍,两鬓斑白,色空两忘,则一任阶前雨声,「点滴到天明」了。佛教讲万法由心生,不无道理。比如,对于那些心系民生疾苦者而言,春日的雨水,又是别一番意味了。他们所关注的,是雨润万物、勃发生长,故其咏歌之重点,乃在于「喜雨」。最著名的,就是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夜雨随风,飘然而至,「润物细无声」。杜甫一生怀抱儒家「民胞物与」之心,春夜听雨,情动于中,发而为诗,遂成千古绝调。

春雨之所以令人生「喜」,原因很简单,就是《谷梁传》中说的:「喜雨者,有志于民也。」后人诗文以「喜雨」为主题者,大体都继承、弘扬此一传统,苏轼〈喜雨亭记〉尤具代表性,意在赞美造化功德,滋润万物,泽及民人。一场春雨,给黎民带来新年的希望,也让心怀民生者欢喜有加。如果说古人订立春季「雨水」节气有何美好寓意的话,那么,「有志于民」该是其中最重要的意义了罢!

与文士名篇相对应的,还有相关的民谚。比如:「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立春之后,地气渐暖,土膏初动,农人下地翻耕,为播种作准备。到了雨水节气,则往田地送肥,于是有了「捞河泥」的农事习俗——农人撑船到河湖,竹竿套网兜,捞取水底淤泥。这是上好的肥土,细腻黝黑,撒在田里,自然增加地力,为农作物提供足够的养分。农人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朴素含至理。

与雨水节气相关的民俗文化中,有一项缘于农事而影响于饮食,即「占稻色」。雨水节气前后,东南吴越一带有「卜谷」,华南有「占稻色」。两者颇相似,都以糯米入热锅,爆出米花。这就是娄元礼《田家五行》所说:「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爆出的白色米花越多,预示着当年稻谷收成越好;反之,则意味着年景欠佳。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场景早已难得重现,但是,借助一些文献,仍然依稀可见旧时盛况,如李戒庵〈孛娄〉诗:「东入吴城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这种农事习俗,又遗存于地方饮食中,如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时至今日,赣南地区及客家人过年,仍喜食爆米花。在比较重视「二月二龙抬头」春耕节的北方,也有类似习惯。 「花」、「发」音近,爆米花中寄寓着人们祈盼发达、发财的美好心愿。

按照古人的说法,春天属「木」,「水」可以生「木」,故立春之后,继以「雨水」。春雨有生发之气,助力农作物生长,油菜花、杏花、李花也将次第绽放。但阴雨多潮湿,潮湿易伤脾胃。脾胃属「土」,春「木」则应「肝」。 「肝木」若旺,难免影响属「土」之脾胃。所以古代医学认为,春来养生,宜以健脾养胃为主,少食旺肝木的酸性食物,适量多吃甘甜粥类,此即《千金月令》所说「正月宜食粥」,或有助于身心健康。

时为癸卯,疫情渐退。祝福天下万民,葆养形神,借时雨生发之气,以不懈进取精神,呼应造化生生不息之美意。

陈允锋教授

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术兴趣主要在于中国古典文论、《文心雕龙》、唐代诗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学术专著6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

疫解偏驚淑氣融,鷓鴣催曉喚春工。
卻看齋暖花爭發,恰是人間孟月中。

#1

yunfeng chen

03-03-2023 06:57:43

多謝陳教授分享有關春雨文章!
沒想到春雨之于中國文化有著這麼大的意義!🙏

天净沙(喜雨新霽)

隨風潤物無聲,
送肥翻土勤耕,
喜雨人家富盈,
晨光甫至,
霧消新霽山明。

#2

Chi Seng Pun

01-03-2023 18: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