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撈生:馬來西亞華人的新年食俗
過年“撈生”,是馬來西亞華人現行的節日食俗。一般而言,自踏入農曆臘月,坊間的華人餐館就會推出“撈生”套組,讓人們一直“撈”到元宵十五之後;在整個農曆正月份,“撈生”都是餐廳餐桌上的應景套餐。按此而言,“撈生”作為節日食俗,前後“上市”一個多兩個月,可謂馬來西亞華人特有的節日餐桌文化了。
“撈生”作為過年食俗,並非憑空冒出,而是有籍貫淵源的,它原本是粵籍華人的正月初七人日食俗。就馬來西亞而言,華人主要是源自華南的閩粵兩省,以方言群而言,閩南、廣府、潮汕、客家等等,是較主要的群體。實際上,此四大方言群,都各有人日食俗。
長久以來的民俗,大年初七的人日被視為眾人的生日,這一天的食俗,都跟吃生食或烹煮菜蔬有關。以潮汕方言群來說,他們會在這一天烹煮“七樣羹”,即集合七種菜蔬煮成當日的應節菜肴端上飯桌。這“七樣羹”有潮汕地區特有的菜蔬如春菜,也有按潮汕方音的諧音取其寓意的,如芹菜寓勤快、韭菜寓長長久久等等。現在也有人就當天市場的供應情況採購任何七種菜蔬來下廚,也算不忘籍貫傳統了。
閩南人的人日食俗,是吃俗稱的“鮮魚”,老人家也說為“食鮮菜”,但年輕一代較為疏離於這一風俗了。所謂的“鮮魚”或“食鮮菜”,主要特色就是生食,包括黃瓜、沙葛、生菜等,都是未經蒸煮的生鮮菜蔬,而所謂的“魚”,其實是經沸水燙熟的切片海蜇,再加上一片炸蝦片;至於豆乾,早期倒不是必備食材。至於澆上的羹汁,早期並不混入花生粉的,後來才撒一些在上面。如果羹汁混入花生粉的話,那就跟現今印裔穆斯林攤販長年擺賣的pasembur沒多少差別了。
閩南「鮮魚」
客家方言群也有他們的人日食俗,即吃擂茶。無論如何,擂茶作為籍貫食品,它也融入了客家人的日常飲食,甚至在食物養生概念下頗受歡迎。但是,依然有客家人在人日這一天特別準備擂茶,延續祖先的傳統節俗。
擂茶——客家傳統食物
最後是獲得特別發展的粵方言群“撈生”文化,這也是年初七的籍貫食俗之一。就馬來西亞而言,早期確實是局限在粵方言群的節日食俗,後來在諸方言群的年初七食俗當中,粵方言群的食俗擴大發展,尤其人們群體圍攏以筷子夾撈的熱鬧形式,特別符合過年團聚的熱鬧氣氛,故而近一二十年來,已儼然成為馬來西亞華人普遍的過年習俗,且不限於年初七,而是整個農曆年的應景節俗了。這方面,應有一定的背景來促成:其一,作為馬來西亞政經中心的雪隆區,坊間通行的華人方言是粵語,粵方言文化居於都門華人文化的主流,包括傳播媒體在內,都以雪隆為中心來向全國傳播;作為遊子城,年輕人平日在雪隆打拼和生活,逢年過節就返鄉團聚,也捎帶節日禮品回鄉,促成“撈生”這一粵籍文化跨越籍貫及方言藩籬,擴大發展為華人的全民文化。其二,商界的臘月“尾牙”年終餐聚及正月過年期間的華人黨團“團拜”活動,“撈生”無疑有著炒熱氣氛的作用,對餐廳而言,尤其是一大應節商機,在供需之下推波助瀾,“撈生”也就遍地開花,成為馬來西亞華人跨籍貫與方言群的全民新年節俗了。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