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捞生:马来西亚华人的新年食俗
过年“捞生”,是马来西亚华人现行的节日食俗。一般而言,自踏入农历腊月,坊间的华人餐馆就会推出“捞生”套组,让人们一直“捞”到元宵十五之后;在整个农历正月份,“捞生”都是餐厅餐桌上的应景套餐。按此而言,“捞生”作为节日食俗,前后“上市”一个多两个月,可谓马来西亚华人特有的节日餐桌文化了。
“捞生”作为过年食俗,并非凭空冒出,而是有籍贯渊源的,它原本是粤籍华人的正月初七人日食俗。就马来西亚而言,华人主要是源自华南的闽粤两省,以方言群而言,闽南、广府、潮汕、客家等等,是较主要的群体。实际上,此四大方言群,都各有人日食俗。
长久以来的民俗,大年初七的人日被视为众人的生日,这一天的食俗,都跟吃生食或烹煮菜蔬有关。以潮汕方言群来说,他们会在这一天烹煮“七样羹”,即集合七种菜蔬煮成当日的应节菜肴端上饭桌。这“七样羹”有潮汕地区特有的菜蔬如春菜,也有按潮汕方音的谐音取其寓意的,如芹菜寓勤快、韭菜寓长长久久等等。现在也有人就当天市场的供应情况采购任何七种菜蔬来下厨,也算不忘籍贯传统了。
闽南人的人日食俗,是吃俗称的“鲜鱼”,老人家也说为“食鲜菜”,但年轻一代较为疏离于这一风俗了。所谓的“鲜鱼”或“食鲜菜”,主要特色就是生食,包括黄瓜、沙葛、生菜等,都是未经蒸煮的生鲜菜蔬,而所谓的“鱼”,其实是经沸水烫熟的切片海蜇,再加上一片炸虾片;至于豆干,早期倒不是必备食材。至于浇上的羹汁,早期并不混入花生粉的,后来才撒一些在上面。如果羹汁混入花生粉的话,那就跟现今印裔穆斯林摊贩长年摆卖的pasembur没多少差别了。
闽南「鲜鱼」
客家方言群也有他們的人日食俗,即吃擂茶。無論如何,擂茶作為籍貫食品,它也融入了客家人的日常飲食,甚至在食物養生概念下頗受歡迎。但是,依然有客家人在人日這一天特別準備擂茶,延續祖先的傳統節俗。
擂茶——客家傳統食物
最后是获得特别发展的粤方言群“捞生”文化,这也是年初七的籍贯食俗之一。就马来西亚而言,早期确实是局限在粤方言群的节日食俗,后来在诸方言群的年初七食俗当中,粤方言群的食俗扩大发展,尤其人们群体围拢以筷子夹捞的热闹形式,特别符合过年团聚的热闹气氛,故而近一二十年来,已俨然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普遍的过年习俗,且不限于年初七,而是整个农历年的应景节俗了。这方面,应有一定的背景来促成:其一,作为马来西亚政经中心的雪隆区,坊间通行的华人方言是粤语,粤方言文化居于都门华人文化的主流,包括传播媒体在内,都以雪隆为中心来向全国传播;作为游子城,年轻人平日在雪隆打拼和生活,逢年过节就返乡团聚,也捎带节日礼品回乡,促成“捞生”这一粤籍文化跨越籍贯及方言藩篱,扩大发展为华人的全民文化。其二,商界的腊月“尾牙”年终餐聚及正月过年期间的华人党团“团拜”活动,“捞生”无疑有着炒热气氛的作用,对餐厅而言,尤其是一大应节商机,在供需之下推波助澜,“捞生”也就遍地开花,成为马来西亚华人跨籍贯与方言群的全民新年节俗了。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