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10.19

 

霜降:農事未了漫山紅

 

水,是生命的源泉,引發了很多與生命相關的聯想。老子(約B.C.571-約B.C.471)說「上善若水」,孔子(B.C.551- B.C.479)說「逝者如斯」,庶幾乎家喻戶曉。在二十四節氣中,也有不少以「水」為基礎的名目,春天有雨水、穀雨,冬天有小雪、大雪,而秋天最多:白露、寒露、霜降。如果加以細分,可知:春雨冬雪,都是從天而降;秋露秋霜,則是由地表蒸發的水汽凝結而成。因此,作為秋季最後一個節氣的「霜降」,並不是指天空降下白霜,此所謂「降」,主要是講氣溫特點,即到了這個時節,寒冷的北風越發頻繁、強烈,晝夜溫差更大,早晚溫度「降」得更低,「寒露」前後「將凝結」的露水,此時完全化作白茫茫的寒霜。《詩經》中說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固然無妨泛指秋季景色,但用來形容這個時節的晚秋氣象,或許最為確切。

古代文士歌詠秋霜,大抵不脫悲秋基調。譬如唐代顔粲(生卒年未詳)的〈白露為霜〉:「悲秋歲將晚,繁露已成霜。」又如溫庭筠(約812-約866)〈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哪怕是傳誦甚廣的張繼(約715-約779)〈楓橋夜泊〉,一樣意境淒清:「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當然,也有例外,如才性俊爽的杜牧(803-852),所作〈山行〉則別開生面,在寒霜滿目的天地裡,發現令人溫暖的亮色:「白雲深處有人家」、「霜葉紅於二月花」。更值得注意的,是另一類涉及農事的詠「霜」詩句,如陶淵明(365-427)〈歸園田居〉組詩第二首:「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是躬耕隴畝的田園詩人,有親身體驗,每到晚秋,常常擔憂寒霜來得早,令農作物凋零無收成。晚唐聶夷中(837-約884)也是一位關心「稼穡之艱難」的詩人,作有〈贈農〉(一作孟郊詩)詩,主要勸勉農人勤於耕種,尤其要重視春季大好時光。為了突出這一點,他以深秋季節作對比:「清霜一委地,萬草色不綠;狂風一飄林,萬葉不著木。」寒霜遍野,草木凋零,已然歲暮衰颯景象;此時衣食無著,恰如陶淵明(365-427)〈勸農〉詩所言:「擔石不儲,饑寒交至。」悔之晚矣。

對於以農耕為本的古代社會而言,一年之計在於春,確實至關重要。但是,即便到了晚秋霜降前後,農事何嘗歇息,農人依然忙碌。早在《詩經》裡,就有勸勉歲暮勤勞不怠的詩篇,著名者如〈蟋蟀〉,先寫天冷了蟋蟀從野外來到屋內廳堂,時令相當於〈七月〉詩說的蟋蟀「九月在戶」,大體上就是暮秋霜降前後。這無疑容易令人想到年光將盡,此時更需要提醒自己:不能「好樂無荒」,縱情娛戲,而應該「職思其居」,勤勉有加,做好本職工作。在元代王禎(1271-1368)〈授時圖〉裡,列有二十四節氣農事項目,寒露、霜降期間需要料理的,就有「耕麻地,種油菜,刈大豆,選五穀子,收芝麻、栗芋,收茶子,授衣,糟姜,藏葉,採菊,築場圃,修竇窖」。此時北方秋收接近尾聲,南方收割晚稻、播種油菜等,相當繁忙。陶淵明365-427)有一首詩題為〈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穫旱稻〉,寫自己忙碌的情景:「晨出肆微勤,日入負禾還。」同時也涉及寒霜之苦:「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即便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農業勞動者依然參照四季節律,用心管理田間地頭:「寒露霜降,收割大豆。抓緊打場,及時入庫。晚茬小麥,突擊播種。收割山草,好餵牲口。」

霜降來臨,「三秋」即將結束,歷來受人重視。與此相關的民俗活動,各地自有特色,譬如西郊迎霜、吃柿子、菊花會、送芋鬼、煲羊肉等等,不一而足。值得重點一提的,是流行於廣西部分地區以及越南北部的「霜降節」,其中以崇左市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歷史最為悠久,2016年成功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據相關報道,該節慶活動持續九天,內容豐富,如祭祀、歌圩、民俗、體育等,最重要的部分,則是感恩神靈、感懷民族英雄、慶祝豐收。

行文至此,腦海裡也不知不覺地熱鬧起來。秋末固然越發寒冷,生活難免各種艱辛,但同樣有很多暖心的人間百事。即便白霜盡染萬木,仍有漫山木葉紅似火,萬朵黃菊美如金。茲以蘇軾(1037-1101)〈贈劉景文〉讚頌晚秋詩句結束全文:「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參考資料:

 

書籍

1. 程俊英、蔣見元著:《詩經註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頁306,344,406。

2. 陶淵明著,逯欽立校註:《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25,84。

 

期刊文章

1. 丁建川:〈《王禎農書·授時圖》與二十四節氣〉,《中國農史》,第3期(2018年),頁132。

2. 黃幼霞:〈天等縣「霜降節文化保護與發展座談會」綜述〉,《歌海》,第1 期(2018年),頁125-126。

 

陳允鋒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學術興趣主要在於中國古典文論、《文心雕龍》、唐代詩學,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學術專著6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