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立竿無影夜初長
「立竿見影」,這是流傳至今的常見成語之一,用以比喻相關舉措收效迅速。不過,在現實人事中,「立竿」而不「見影」現象,實在非少;即便造化自然,有時也如此。照常理,有陽光,便有影子。陶淵明((365~427)〈形影神〉詩中說:「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意思是一個人停留在樹蔭裡,影子與人就暫時分別;一旦立於太陽之下,影子與人終歸相隨。可是,天文學知識告訴我們:如果太陽垂直照射地球表面,影子與物體自身重合,便隱匿不見了。
一年四季中,以下三種情況,「立竿」皆未必「見影」:陽光於春分、秋分日直射赤道,於冬至日直射南回歸線,於夏至日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穿越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每年夏至日正午,陽光下的影子便會消失。廣東省建有世界上最多的北回歸線標誌塔,其中廣州從化區標誌塔的規模、高度則是世界之最,常吸引天文愛好者來此體驗夏至日「無影」奇觀。

北回歸線是太陽在北半球運行的最高點,這與古代曆法中「夏至」含義相一致。「夏至」之「至」,不是指夏日「到來」,而是「極致」,所以古人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說明「夏至」有三層意義:一是太陽抵達最北端,二是日照時間最多、白天最長,三是因照射角度的關係,日光下的影子最短,尤其是正午時分,影子與物體本身重疊,可謂無影無蹤。
就二十四節氣系統內而言,「夏至」標誌著仲夏之始。比如,自此以後,北半球的白晝逐漸縮短,而夜晚時長開始增加,韋應物(737~791)〈夏至避暑北池〉就說「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又如,夏至並非最熱之時,但氣溫從此開始加速升高,即將進入真正炎熱的盛夏。民諺說「夏至三庚數頭伏」,就是指從夏至這一天算起,經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古人用天干地支紀日,其中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三庚」是指包含天干「庚」字開頭的日子。2023年夏至在6月21日,即農曆癸卯歲五月初四日,這一天是「庚戌」日,也就是第一個庚日;第二個為庚申(7月1日),第三個是庚午(7月11日)。所以,今年夏日三伏天的初伏就始於7月11日。
夏至作為仲夏之始,還有一項很重要的現象,就是陽氣達到頂點,陰氣復生,此即古人所謂「一陰生」,如白居易(772~846)〈思歸時初為校書郎〉說:「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據古人觀察,從夏至日開始,會依次出現三種物候,都與陰、陽二氣此消彼長有關:第一候「鹿角解」,「解」是脫落的意思——古人認為鹿角朝前,性屬陽,而夏至日標誌著陽氣至極、陰氣始生,鹿角也順應自然之氣的變化,開始脫落。第二候是「蟬始鳴」,主要指屬陽的雄性蟬,感應陰氣之生而鼓翼鳴叫。蟬的種類很多,這裡是指《詩經·七月》詩中說的「五月鳴蜩」,也就是夏蟬,不同於春蟬、秋蟬。第三候是「半夏生」,「半夏」之名,原本與「仲夏」就有關係;不過,半夏不是到了仲夏才萌芽、生葉,而是說這種喜陰的藥草在仲夏越發繁茂,花朵盛開。

由於夏至標誌著天文、氣候、物候諸多之始,所以歷來頗受重視,屬於「四時八節」之一。《周禮·春官》就有夏至日致祭地祇、百物神魅的記載。「天」在上,屬陽;「地」在下,屬陰。夏至日陰氣始生,祭祀地祇以及大地承載的百物之神,意在表達對造化恩澤、穀神大德的敬畏與感懷,也包含著順應天地之氣、禳災祈福、五穀豐登的美好寓意。
古時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夏至來臨,均有相關習俗。明清以前,夏至作為重要節日之一,官員是享受假日的。比如,根據《唐六典》、《天聖令》等文獻,可知唐宋時期的官員,可休假三天。這是歷代相沿的傳統,所以《漢書·薛宣傳》說夏至日官吏休假,「所繇來久」。節假期間,諸官吏「歸對妻子,設酒肴,請鄰里,一笑相樂」,與家人、鄰里相聚娛樂。《南史·沈林子傳》也記載五月夏至節這一天,沈氏家族「大集會,子弟盈堂」的盛況。
在現代社會,夏至已經不被視如節日之一,但相關習俗依然流傳。比如,自古以來,不少地方都講究「冬至餃子夏至麵」,如今華北地區的北京、山東等地的老百姓,夏至一到,便開始喫涼麵、生菜了。這些生冷食物可以減輕天氣炎熱帶來的不適。夏至在芒種之後,新麥已收成,磨粉製作麵條,其實也暗含著應時嚐新的意味。

立春乃一年之始,夏至則標誌著盛夏之始。如果說三春、初夏相當於人生的青少時代,那麼,進入盛夏,則宛若壯年,誠宜繼續奮力拼搏,懷抱希望,迎接更豐碩的金秋。
參考資料:
期刊文章
1. 王永平:〈夏至節俗〉,《文史知識》,第6期(2022年)。
2. 王辰宇:〈中國古典詩詞與夏至節氣的人文之美〉,《名作欣賞》,第15期(2023年)。
3. 陳虎:〈古詩詞中的夏至節〉,《文史知識》,第8期(2019年)。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