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立竿无影夜初长
「立竿见影」,这是流传至今的常见成语之一,用以比喻相关举措收效迅速。不过,在现实人事中,「立竿」而不「见影」现象,实在非少;即便造化自然,有时也如此。照常理,有阳光,便有影子。陶渊明((365~427)〈形影神〉诗中说:「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意思是一个人停留在树荫里,影子与人就暂时分别;一旦立于太阳之下,影子与人终归相随。可是,天文学知识告诉我们:如果太阳垂直照射地球表面,影子与物体自身重合,便隐匿不见了。
一年四季中,以下三种情况,「立竿」皆未必「见影」:阳光于春分、秋分日直射赤道,于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于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穿越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每年夏至日正午,阳光下的影子便会消失。广东省建有世界上最多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其中广州从化区标志塔的规模、高度则是世界之最,常吸引天文爱好者来此体验夏至日「无影」奇观。
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运行的最高点,这与古代历法中「夏至」含义相一致。 「夏至」之「至」,不是指夏日「到来」,而是「极致」,所以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说明「夏至」有三层意义:一是太阳抵达最北端,二是日照时间最多、白天最长,三是因照射角度的关系,日光下的影子最短,尤其是正午时分,影子与物体本身重叠,可谓无影无踪。
就二十四节气系统内而言,「夏至」标志着仲夏之始。比如,自此以后,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而夜晚时长开始增加,韦应物((737~791)〈夏至避暑北池〉就说「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又如,夏至并非最热之时,但气温从此开始加速升高,即将进入真正炎热的盛夏。民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就是指从夏至这一天算起,经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古人用天干地支纪日,其中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三庚」是指包含天干「庚」字开头的日子。2023年夏至在6月21日,即农历癸卯岁五月初四日,这一天是「庚戌」日,也就是第一个庚日;第二个为庚申(7月1日),第三个是庚午(7月11日)。所以,今年夏日三伏天的初伏就始于7月11日。
夏至作为仲夏之始,还有一项很重要的现象,就是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复生,此即古人所谓「一阴生」,如白居易(772~846)〈思归时初为校书郎〉说:「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据古人观察,从夏至日开始,会依次出现三种物候,都与阴、阳二气此消彼长有关:第一候「鹿角解」,「解」是脱落的意思——古人认为鹿角朝前,性属阳,而夏至日标志着阳气至极、阴气始生,鹿角也顺应自然之气的变化,开始脱落。第二候是「蝉始鸣」,主要指属阳的雄性蝉,感应阴气之生而鼓翼鸣叫。蝉的种类很多,这里是指《诗经·七月》诗中说的「五月鸣蜩」,也就是夏蝉,不同于春蝉、秋蝉。第三候是「半夏生」,「半夏」之名,原本与「仲夏」就有关系;不过,半夏不是到了仲夏才萌芽、生叶,而是说这种喜阴的药草在仲夏越发繁茂,花朵盛开。
由于夏至标志着天文、气候、物候诸多之始,所以历来颇受重视,属于「四时八节」之一。 《周礼·春官》就有夏至日致祭地只、百物神魅的记载。 「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夏至日阴气始生,祭祀地只以及大地承载的百物之神,意在表达对造化恩泽、谷神大德的敬畏与感怀,也包含着顺应天地之气、禳灾祈福、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古时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夏至来临,均有相关习俗。明清以前,夏至作为重要节日之一,官员是享受假日的。比如,根据《唐六典》、《天圣令》等文献,可知唐宋时期的官员,可休假三天。这是历代相沿的传统,所以《汉书·薛宣传》说夏至日官吏休假,「所繇来久」。节假期间,诸官吏「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一笑相乐」,与家人、邻里相聚娱乐。 《南史·沉林子传》也记载五月夏至节这一天,沈氏家族「大集会,子弟盈堂」的盛况。
在现代社会,夏至已经不被视如节日之一,但相关习俗依然流传。比如,自古以来,不少地方都讲究「冬至饺子夏至面」,如今华北地区的北京、山东等地的老百姓,夏至一到,便开始吃凉面、生菜了。这些生冷食物可以减轻天气炎热带来的不适。夏至在芒种之后,新麦已收成,磨粉制作面条,其实也暗含着应时尝新的意味。
立春乃一年之始,夏至则标志着盛夏之始。如果说三春、初夏相当于人生的青少时代,那么,进入盛夏,则宛若壮年,诚宜继续奋力拼搏,怀抱希望,迎接更丰硕的金秋。
参考资料:
期刊文章
1. 王永平:〈夏至节俗〉,《文史知识》,第6期(2022年)。
2. 王辰宇:〈中国古典诗词与夏至节气的人文之美〉,《名作欣赏》,第15期(2023年)。
3. 陈虎:〈古诗词中的夏至节〉,《文史知识》,第8期(2019年)。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