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壟上麥秋笑落紅
北宋寇准(961-1023)〈夏日〉詩中說:「輕寒微雨麥秋時。」這首寫於夏天的詩歌,為何提到「麥秋」?這個「秋」字,什麼意思?筆者曾以此為題,問過一些年輕人。結果是:唯有少數懂得此處之「秋」指「成熟」,並非秋季時令。這也反映了一種現象:很多人或許會背誦「二十四節氣歌」,但未必曉得各節氣「物候」。
寇准的詩句,其實就與夏月「小滿」節氣有關。《禮記·月令》中說,夏季第一個月,「麥秋至」; 後人解釋說,秋天是「百榖成熟之期」;冬小麥成熟於夏天,故稱「麥秋」。東漢蔡邕(133-192)《月令章句》指出,農作物「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麥子則「以孟夏為秋」。有人說這是季節之「秋」的引申義,未必確切,因為我們熟悉的這個「秋」字,在甲骨文裏,就有兩種寫法:一種寫作,表示秋天到了,蟋蟀鳴叫,這是季節觀念。另一種寫法是蟋蟀形狀下面加「火」字符
,表示百穀成熟。因此,「秋」字代表莊稼成熟,原來就是本義之一。

麥子是中原黃河流域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冬日播種,春天生長。到了初夏時節,麥穗趨於飽滿,但還未徹底成熟,故稱「小滿」。農諺說「小滿小滿,麥粒飽滿」,就是這個意思。可見,「小滿」也是一個滿是憧憬、喜悅的節氣——寬闊的平原,無盡的田疇,起伏的麥浪,瀰漫的麥香⋯⋯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寄託著農人滿心的期待。春華秋實,固然美好;夏日隴畝,一樣令人激動。唐代戴叔倫(732-789)有兩句詩:「麥秋桑葉大,梅雨稻田新。」梅雨季節在四、五月間,此時麥子即將收成,何嘗不是一種新氣象。歐陽修(1007-1072)寫過一首〈小滿〉,其中也說:「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當然,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說,如果是春天播種的麥子,成熟期則在秋季。這是需要補充說明的。
小滿的「滿」字,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主要指雨水多、河流溢漲。這一特點,在南方體現得比較顯著。南部海風攜帶大量水氣,形成強降雨,所以民諺說「小滿小滿,江河漸滿」。而北方地區,此時空氣還比較乾燥,雨量較少。但是,即便南方,也難免遭遇旱情,影響農作物收成。因此,小滿節氣來臨,民間有「祭車神」習俗。這個「車」指「水車」,一種用來從池塘抽水、灌溉農田的農具。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尊水車神是白龍。祭祀白龍車神,目的是祈望龍行天下、翻雲作雨,為田間作物添生力。

為期十五天的小滿節氣,除了「麥秋至」,還有「苦菜秀」。「苦菜」在初夏進入旺盛生長期,花繁葉茂。苦菜是菊科植物,又叫多頭萵苣、苦苣菜,莖葉均可食用。與此相關,民間也有小滿節氣喫苦菜的風俗。按照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的說法,食用苦菜,有助於「安心益氣,輕身耐老」。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春天適酸味,夏日宜苦味。小滿時節,天氣漸漸炎熱,容易出現脾胃失調、食慾不振等現象,喫苦菜,清熱去毒,強身健體。在南方沿海一帶,夏日時節,常用蛤蜊、苦瓜烹製鮮湯,醒人心脾,也是同一道理。

在二十四節氣中,包含「大」、「小」二字的,有小暑、大暑,有小雪、大雪,還有小寒、大寒,唯獨「小滿」,沒有與之相應的「大滿」。古人遵循天地運行法則,同時也領悟出了人生哲理,以為圓滿固然美好,「大」滿則過度。有「小滿」而缺「大滿」,恰是「滿招損,謙受益」這一天地常道、生命智慧的體現。
參考資料:
期刊文章
1. 韋良秀:〈初夏最美是小滿〉,《河北林業》,第5期(2018年)。
2. 無名氏:〈小滿: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餐飲世界》,第5期(2021年)。
3. 餘世存:〈二十四節氣之小滿〉,《國家人文歷史》,第12期(2016年)。
報刊文章
1. 安奮偉:〈小滿:小得盈滿 將熟未熟〉,《山西日報》,2022 年5月21日,第3版。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