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陽初生數九寒
大雪節氣過後,緊接而來的,就是冬至。每到這個時節,故鄉的記憶又浮現心頭。首先蕩漾於腦海的,是小時候經常聽到的〈冬節歌〉,福州方言唱誦,抑揚頓挫,通俗易懂又極富生活氣息,寓含和睦、添丁、增壽等美好願望。其次是縈繞於嗅覺的風味——一種與糍粑相類似的食物,用福州方音來表達,大體相當於英文字母C音,一般字庫系統中難以找到這個字符,具體寫法是:左邊「米」字旁,右邊加一個「時」字。「米」表示製作原料,「時」一方面表示飲食合時令,另一方面又象徵著「時來運轉」。具體製作方法是:稻米與糯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浸泡,磨漿、壓汁,再搓成大小均勻的圓團子。供奉祖宗之後,入沸水煮透、撈起,在炒熟的黄豆粉、碾細的炒花生碎末、紅糖粉等混合粉料上滾一滾,便是香氣撲鼻的冬令美食了。2021年辛丑歲冬至日,筆者曾作七絕〈遣懷〉,後兩句是:「少時佳節偏多味,一曲鄉音解客愁。」寫的就是一邊方音哼唱〈冬節歌〉,一邊懷想故鄉風味的情景。
福州地區的「冬節」內容,跟全國各地一樣,非常豐富多彩,毋需贅述。此處主要從節氣文化的角度,簡要說說冬至為何會成為歷代相沿的重要節日之一。二十四節氣原本是關乎農業生產的關鍵時間節點,而「四時八節」尤為重要,「冬至」就是其中之一。古代節氣曆法系統的最終成形,經歷了比較漫長的過程。一般認為最早確立的,是「八節」中的夏至、冬至,後來有了春分、秋分以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在這個基礎上,再細分成二十四節氣。夏至、冬至之「至」義,並非「到來」,而是「頂點、極致」,因為夏至、冬至分別指太陽運行到南、北回歸線這兩個極限。所以,對於居住於北半球的華夏民族而言,夏至日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冬至日則相反: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白居易(772-846)〈冬至夜懷湘靈〉詩就寫到冬至漫漫長夜之孤苦:「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冬至又被稱為「長至節」,原因就在於此。
由於「冬至」是一個時令的「極點」,相關的現象與觀念也隨之而來。古人認為,物極必反,既然冬至日太陽已經抵達地球南端的極限,那麼,從此開始,必然往北回歸,因此也就產生了「一陽生」的思想。這個「陽」,既可以代表天文學意義上的日照時間即將逐漸加長,也可以代表哲學意義上的陰陽二氣的消長——陰氣達到最高點,陽氣則如孿生兄弟一樣,也同時而生。中唐詩人韋應物(737-791)〈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詩中說:「子月生一氣,陽景極南端。」這裡的「子月」是指冬至所在的農曆十一月,「生一氣」是指陽氣開始生成,同時也是太陽到達地球最南端的日子。《爾雅·釋天》說十一月為「辜」,郭璞(276-324)註釋只說「辜月」是月份之「別名」,具體含義則未詳。清代郝懿行(1755-1823)綜合歷代意見,認為:「辜」就是「故」之義,意思是到了十一月,尤其是冬至時節,意味著陽氣開始萌發,是一個革「故」鼎新的關鍵節點。此時,萬物的「根荄」開始「孳孳然生」。古人重視冬至節氣,就與此一認識直接相關。元代趙孟頫(1254-1322)〈題耕織圖二十四首〉詩中說:「冬至陽來復,草木漸滋萌。君子重其然,吾道自此亨。」陽氣催發草木萌芽、滋長,頗受士君子推崇,因為古人以為,君子之道與陽剛之氣相關,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者是也。從民俗的角度來說,也是如此,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南宋孟元老(生卒年未詳)《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京城開封「最重此節」,即使家境困窘,也要想方設法,「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人們「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在古代士君子文化發展過程中,梅花以其傲然綻放於嚴寒時節而備受推崇,成為君子人格精神的象徵。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過,需要補充一點,那就是古人除了藉助嚴寒天氣突出梅花的凜然風骨,也沒有忽略梅花得以怒放的重要基礎,也就是冬至始生的「一陽」之氣。我們看古人的詩句,即可理解這一點。如杜甫(712-770)〈小至〉詩中說「冬至陽生春又來」,標誌之一,就是「山意沖寒欲放梅」。晚唐五代詩人韓偓(844-923)〈冬至夜作〉也寫到,冬至這一天「陽氣今從地底回」,所以推想「料得南枝有早梅」。南宋女詞人朱淑真(約1135-約1180)〈冬至〉也說,這一天好風吹拂,「陰伏陽升淑氣回」,於是便有「梅花先趁小寒開」的美景。
冬至節氣與梅花的密切關係,也體現在民俗文化中,那就是流傳甚廣的「九九寒梅圖」。夏至之後,有「三伏天」;冬至開始,雖然日照時間將逐漸多起來,但由於地裡的溫度已基本消失殆盡,天地間也就進入一年中最為寒冷的季節,俗稱「數九寒天」,於是衍生了「消寒」習俗。明代劉侗(1593-1636)、于奕正(1597-1636)編撰的《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這是從冬至日開始「數九」。由於各地氣溫差異,有的地方「冬至逢壬數九」,也就是從冬至日以後第一個「壬」日開始。不過無論如何,所謂「九九」,都是以九天為一個週期,一直數到第九個「九」,總共八十一天,八十一瓣梅花全部染色結束,意味著「出九」,遍地也就春意盎然了。
參考資料
書籍
1. 孟元老撰,伊永文箋註:《東京夢華錄箋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卷十,頁882。
2. 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頁190。
3. 彭定求等:《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頁1917、頁2537、頁4834、頁7789。
4. 汪灝等編:《御定廣群芳譜》,卷六《天時譜》,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