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12.21

 

冬至:一阳初生数九寒

 

大雪节气过后,紧接而来的,就是冬至。每到这个时节,故乡的记忆又浮现心头。首先荡漾于脑海的,是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冬节歌〉,福州方言唱诵,抑扬顿挫,通俗易懂又极富生活气息,寓含和睦、添丁、增寿等美好愿望。其次是萦绕于嗅觉的风味——一种与糍粑相类似的食物,用福州方音来表达,大体相当于英文字母C音,一般字库系统中难以找到这个字符,具体写法是:左边「米」字旁,右边加一个「时」字。 「米」表示制作原料,「时」一方面表示饮食合时令,另一方面又象征着「时来运转」。具体制作方法是:稻米与糯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浸泡,磨浆、压汁,再搓成大小均匀的圆团子。供奉祖宗之后,入沸水煮透、捞起,在炒熟的黄豆粉、碾细的炒花生碎末、红糖粉等混合粉料上滚一滚,便是香气扑鼻的冬令美食了。 2021年辛丑岁冬至日,笔者曾作七绝〈遣怀〉,后两句是:「少时佳节偏多味,一曲乡音解客愁。」写的就是一边方音哼唱〈冬节歌〉,一边怀想故乡风味的情景。

福州地区的「冬节」内容,跟全国各地一样,非常丰富多彩,毋需赘述。此处主要从节气文化的角度,简要说说冬至为何会成为历代相沿的重要节日之一。二十四节气原本是关乎农业生产的关键时间节点,而「四时八节」尤为重要,「冬至」就是其中之一。古代节气历法系统的最终成形,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一般认为最早确立的,是「八节」中的夏至、冬至,后来有了春分、秋分以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在这个基础上,再细分成二十四节气。夏至、冬至之「至」义,并非「到来」,而是「顶点、极致」,因为夏至、冬至分别指太阳运行到南、北回归线这两个极限。所以,对于居住于北半球的华夏民族而言,夏至日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冬至日则相反: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白居易(772-846)〈冬至夜怀湘灵〉诗就写到冬至漫漫长夜之孤苦:「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冬至又被称为「长至节」,原因就在于此。

由于「冬至」是一个时令的「极点」,相关的现象与观念也随之而来。古人认为,物极必反,既然冬至日太阳已经抵达地球南端的极限,那么,从此开始,必然往北回归,因此也就产生了「一阳生」的思想。这个「阳」,既可以代表天文学意义上的日照时间即将逐渐加长,也可以代表哲学意义上的阴阳二气的消长——阴气达到最高点,阳气则如孪生兄弟一样,也同时而生。中唐诗人韦应物(737-791)〈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诗中说:「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这里的「子月」是指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生一气」是指阳气开始生成,同时也是太阳到达地球最南端的日子。 《尔雅·释天》说十一月为「辜」,郭璞(276-324)注释只说「辜月」是月份之「别名」,具体含义则未详。清代郝懿行(1755-1823)综合历代意见,认为:「辜」就是「故」之义,意思是到了十一月,尤其是冬至时节,意味着阳气开始萌发,是一个革「故」鼎新的关键节点。此时,万物的「根荄」开始「孳孳然生」。古人重视冬至节气,就与此一认识直接相关。元代赵孟俯(1254-1322)〈题耕织图二十四首〉诗中说:「冬至阳来复,草木渐滋萌。君子重其然,吾道自此亨。」阳气催发草木萌芽、滋长,颇受士君子推崇,因为古人以为,君子之道与阳刚之气相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者是也。从民俗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南宋孟元老(生卒年未详)《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京城开封「最重此节」,即使家境困窘,也要想方设法,「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人们「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在古代士君子文化发展过程中,梅花以其傲然绽放于严寒时节而备受推崇,成为君子人格精神的象征。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过,需要补充一点,那就是古人除了借助严寒天气突出梅花的凛然风骨,也没有忽略梅花得以怒放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冬至始生的「一阳」之气。我们看古人的诗句,即可理解这一点。如杜甫(712-770)〈小至〉诗中说「冬至阳生春又来」,标志之一,就是「山意冲寒欲放梅」。晚唐五代诗人韩偓(844-923)〈冬至夜作〉也写到,冬至这一天「阳气今从地底回」,所以推想「料得南枝有早梅」。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约1135-约1180)〈冬至〉也说,这一天好风吹拂,「阴伏阳升淑气回」,于是便有「梅花先趁小寒开」的美景。

冬至节气与梅花的密切关系,也体现在民俗文化中,那就是流传甚广的「九九寒梅图」。夏至之后,有「三伏天」;冬至开始,虽然日照时间将逐渐多起来,但由于地里的温度已基本消失殆尽,天地间也就进入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俗称「数九寒天」,于是衍生了「消寒」习俗。明代刘侗(1593-1636)、于奕正(1597-1636)编撰的《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这是从冬至日开始「数九」。由于各地气温差异,有的地方「冬至逢壬数九」,也就是从冬至日以后第一个「壬」日开始。不过无论如何,所谓「九九」,都是以九天为一个周期,一直数到第九个「九」,总共八十一天,八十一瓣梅花全部染色结束,意味着「出九」,遍地也就春意盎然了。


 

参考资料

 

书籍

1. 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卷十,页882。

2. 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页190。

3. 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917、页2537、页4834、页7789。

4. 汪灏等编:《御定广群芳谱》,卷六《天时谱》,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

 

陈允锋教授

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术兴趣主要在于中国古典文论、《文心雕龙》、唐代诗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学术专著6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