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09.21

 

秋分:露冷原是拜月時

 

 

寫「立秋」節氣文稿時,筆者以「一葉驚心氣初涼」為副標題。其間之「涼」字,主要依據是「立秋」節氣的第一個徵候「涼風至」。而今「白露」將盡「秋分」至,大半個秋季快過去了。值此時節,天地間已非一個「涼」字了得,尤其是江淮以北地區,早晚該已「冷意」蕭瑟。有人以為漢字表達的往往是印象式模糊感受,似未必契合實情,因為漢字之傳情達意,自有精切之處。譬如,我們常籠統地說「疾病」,仔細考察文字本義可知:一般輕微的傷病曰「疾」,倘若「疾甚」,比較嚴重了,則曰「病」。又如,後人「悲傷」連用,如果分開說,則「悲」指內心哀痛,重點在心理;「傷」指肌肉皮膚受創,重點在生理。由此聯想到:立秋以後,氣溫逐漸變化,古人用字亦足以體現此間之微妙。如果說初秋主要是「涼」氣為主,入冬後主要給人「寒」氣逼人之感,那麼,「秋分」前後的這個時段,用「冷」字來形容,或許比較確當。《列子·湯問》注曰:「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涼、冷、寒,遞變有序,層次分明。宋代谢逸(1068-1112)有一首詞〈点绛唇〉說:「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這裡寫秋分時節的天地之氣,即謂之「冷」。

「春分」是春之「半」,「秋分」乃秋之「中」。照此算法,秋分理應代表「中秋」。但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重要節日之一「中秋節」,時為農曆八月十五日,這與「秋分」日未必一致。因此,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我們實際上有兩個「中秋」——一個是以「星曆」二十四節氣為準的「秋分」之「中秋」,一個是以「月曆」為準的八月十五之「中秋」。追根溯源,可知兩個「中秋」間,關係頗為密切。

無論是「秋分」之「中秋」,還是八月十五之「中秋」,作為歷史傳統之節日,在祭祀月神這一主旨上,原本一脈相承。早在周朝的時候,秋分與春分、夏至、冬至一樣,都是祭祀日月、致敬天地的重要日子。秋分主祭月神。古代先民崇拜日、月,以為太陽、月亮分別為陽類、陰類萬物之宗主,敬畏有加。《禮記》說,周天子每年於春分日早晨祭祀日神、秋分日傍晚祭祀月神。祭祀日神之方位在東,名為「壇」——土石堆起的高臺;祭祀月神則位於西面,名為「坎」——地上挖掘出來的凹坑。這種傳統典禮,直至清代,仍是朝廷大事,此即《帝京歲時紀勝》所說:「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至於八月十五之中秋,其重要內容之一,乃秉承「秋分」傳統,也是祭祀月神。

以星宿運行測定的二十四節氣之秋分,未必與月亮運行之圓缺完全一致,不少時候,「秋分」祭祀月神,可能遇上秋月未圓乃至天空無月的情形。宋人劉辰翁(1232-1297)〈虞美人〉詞說「笑他拜月不曾圆」,或許與此有關。八月十五之「中秋」則不同,只要當日天晴,往往滿月在望。此時祭祀月神,無疑更有氛圍,增添神聖感。從歷史角度看,八月十五日之「中秋」確立時間較晚,一般認為遲至唐代才正式成為普天下之節日,流傳迄今。漸漸地,祭祀月神的祝禱,也就轉移到這一天。後來,「秋分」祭月,大體上成為天子百官之事,民間則慢慢淡忘了這一古老的節氣傳統。

無論從曆法還是其他相關文獻看,星曆「秋分」之「中秋」,與月曆八月十五之「中秋」,每當二者重合之時,往往備受矚目,尤得詩人文士之青睞,讚歎歌詠。這是由重實用的節氣文化衍生而來的藝術化傳統。比如唐人李頻(818-876)有一首〈中秋對月〉詩,首句即點明「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瑩」,可見月圓之夜即是秋分日之「中秋」,也是八月十五之「中秋」。類似的作品,在宋代以後更多,前引謝逸(1068-1112)〈點絳脣〉詞第一句也是「金氣秋分」,後面就接著寫十五夜圓月「光滿」與桂花「飄香遠」。其他例子如:陳允平(約1220-約1295)〈懷潘鄮屋〉說「過眼忽秋分」而「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雲」;清代顧太清(1799-1877)〈金風玉露相逢曲〉詞也明確說「丙寅中秋,是日秋分」,此夜景象清美:「天光如水,月光如鏡,一片清輝皎潔。」其中還寫到「中秋」日「平分秋色」,感慨秋季過半、歲月如梭。

明白了如上相關情況,則每年秋分日,無論我們是否能夠望見皎潔滿月,總有助於增一份知識,憶念古遠時代秋分祭祀月神之莊嚴。即便秋分日不在八月十五,也有助於我們多一層懷想,在看似尋常的日子裡,添幾分人文色彩與溫雅詩意。優秀傳統文化總有一股滋潤心田的力量,宛如山間清泉,何嘗有涸竭之時!

 


 

參考資料

 

期刊文章

1. 吳彬瑛:〈二十四節氣民俗文化特徵研究〉,《文化創新比較研究》,第29期(2019年)。

 

報刊文章

1. 楊璞:〈金氣秋分 風清露冷秋期半〉,《中國中醫藥報》,2017 年9 月25 日,第7版。

2. 楊民僕:〈祭月是在秋分還是在中秋〉,《新華日報》,2022 年9 月23 日,第17版。

陳允鋒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學術興趣主要在於中國古典文論、《文心雕龍》、唐代詩學,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學術專著6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