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榴花照眼力轉強
多年前的某個初夏,筆者憑興而作自由體小詩〈懷想〉,第二節是:「鳳凰木葉漾起紅衣裳的時候/懷想就是燦燦的焰火/與烈日競輝光/與潮水共翻簸。」藉此懷念自己曾經生活過的鷺島廈門。那裏著名的夏花就是鳳凰花,如火焰一般,蕩漾枝頭,也蕩漾心頭。大學畢業後,北上京師任教職,一晃三十餘年。初夏時節,北國校園裏火紅的石榴花,同樣令人印象深刻,迄今難忘。暮春三月,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溫馨醉人;而夏天,燦爛滿眼,千樹熱烈也迷人。

如今,春聲猶在耳,「立夏」已近前,即將拉開夏季的序幕。遙想古來初夏的物色,曾經那樣強烈地叩動詩人心弦,留下很多讚歌,時常可見石榴花的姿影。北宋梅堯臣(1002-1060)有一首〈石榴花〉,其中一句是「春花開盡見深紅」。蘇軾(1037-1101)〈阮郎歸〉寫初夏美景:「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南宋陸游(1125-1210)〈初見石榴花〉說:江南四月,細雨霏霏,但詩興甚濃:「榴花折得一枝看」。楊萬里(1127-1206)有一組詩〈初夏即事〉,共十二首,有兩處寫到石榴花,其中一處為:「卻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開。」 石榴開花需要充足的陽光,春末初夏開始吐苞,漸次綻放;到了農曆五月仲夏,則進入盛開期。石榴花初放時,滿樹綠葉,少量紅花,萬綠叢中紅數點,格外引人注目。石榴果實成熟於秋季,無數石榴籽抱作一團,令人聯想到華夏文化精神的凝聚力。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滋潤全球華人心田,激勵後代子孫,像石榴籽那樣,戮力同心,共譜新篇。
「立夏」之「立」,意思是「開始」;「夏」指「大」——萌芽、生發於春天的萬物,從此開始進入旺盛生長期。寬泛地理解,這種「大」,體現在很多方面。最明顯的,無疑就是太陽越來越「大」了——太陽逐漸從赤道向北回歸線移動,與我們的物理距離越來越近,顯得更大了。從萬物的角度說,立夏之後,由於陽光逐漸強烈,日照時間更長,自然能量更充沛,生長得更快。陶淵明(365-427)〈讀《山海經》〉說:「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寫的就是初夏房前屋後的草樹,枝葉更繁茂了。
立夏前後,降雨量、下雨聲也越來越「大」了。這篇小文寫於今年暮春的一個週末,樓外先後響起三次雷聲;海風夾帶急急的雨,敲打在玻璃窗上,清晰脆亮,不似初春絲雨,悄無聲息。當然,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區域往往「時令」相同而「溫度」有別。節氣上的夏季開始了,南邊大海升騰的風雨,首先抵達華南一帶,繼而進入長江、淮河流域,然後影響華北等地。因此,夏日伊始,雨量多、雨聲大,像民諺說的「立夏小滿,江滿河滿」,主要出現在中國南部地區。夏季是一個過程,既是時間軸線上的逐日推移,也是空間地域上的漸次延展。但是,總趨勢不會改變:自南向北,日頭越來越大,雨水越來越大,萬物的生命力則越發強盛。

隨著自然萬物更快地長大,世間眾生也懷抱滿心的美好願望。民諺說:「立夏吃一蛋,力氣長一萬。」春分有「立蛋」遊戲,立夏則有「鬥蛋」習俗:「立夏蛋,滿街甩。」這個「鬥蛋」遊戲,就蘊含「力量」的比拼——小孩兒們各持一枚煮熟的雞蛋,雙方蛋頭相互撞擊,鬥到最後,蛋殼不破損的,就是「力氣」最大的「蛋王」。此外,「立夏蛋」另有一層寓意,寄託著增強體質的期望。隨著氣溫升高,濕度增大,難免炎熱,民間稱為「苦夏」,容易出現一種癥狀——疰,讀作zhù,指夏暑引發的不適病徵。自古以來,雞蛋被看成常見的補品,為了身心健康,民人以為提前進補、立夏日吃雞蛋,可以養心健體、增強活力。一枚立夏蛋,遊戲、進補兩不誤,也算是順應天地節律的一種生活智慧。

為了增強體質、提高活力,順利度過炎熱的夏季,各地還有很多習俗,也與食物相關。所以,有人很形象地稱「立夏」是一個「喫的節日」。《清嘉錄》記載蘇州一帶立夏「嚐新」,包括「嚐三鮮」——櫻桃、青梅和麥子;還有「宴飲」—— 燒酒、酒釀,用麵筋、薺菜、白筍、咸鴨蛋等食品佐酒。另有一些地方流行「立夏羹」,食材有糯米、清明草,配以糖或鹽,製成丸子羹湯。民諺說「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意思就是一碗「立夏羹」,能給人提供能量,身輕力大。夏天是非常忙碌的季節,人們需要確保健康,才能擁有足夠的體力。老百姓說「春爭日,夏爭時」,說明萬物蓬勃生長的夏日,要趕上自然的節奏,農人們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勤汗水。這一切,都離不開健壯的體魄、旺盛的力量。

古代曆法文獻中說,立夏節氣的第一個物候,是「螻蟈鳴」。漢代經學家鄭玄(127-200)註《禮記·月令》說,「螻蟈」就是「蛙」。我們知道,春天的時候,蛙聲就開始出現了。但是,立夏之後,蛙聲更盛,更引人注意,成為夏日的一大標誌,所以南宋趙師秀(1170-1220)說:「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辛棄疾(1140-1207)也說:「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總之,立夏後,蛙聲盈耳,大而且多,或許也在祝福田間少蟲害、多收成。處處蛙聲,熱鬧又寧靜,是自然界的夏夜奏鳴曲,也是人世間的歡樂頌。
參考資料:
書籍
1. 石夫、韓新愚編著:《不可不知的中華二十四節氣常識》(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0年)。
2. 張長新主編:《節氣·農事·農諺》(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年)。
期刊文章
1. 王宇琛:〈立夏習俗——多元融合的民俗實踐〉,《文史知識》,第5期(2022年)。
2. 鄧玉霞:〈立夏是個「吃」節〉,《中醫健康養生》,第5期(2018年)。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