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陰陽相半樂融融
中華傳統文化非常崇尚「中」。《易傳》倡導「時中」,孔子以為「過猶不及」,都注重立身行事合乎時宜。這種思想,如果講得寬泛一些,也無妨理解為「得時」之「中」。自古以來,正月十五元宵、八月十五中秋備受重視,原因之一,或許就在於這些節日都處於月令之「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別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同樣令人關注。
春季有孟春、仲春、季春三個月,春分是「三春」之「中」,春季在此平分為前、後兩半。「春分」的「分」字,基本意思之一,就是「半」。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字的另一層意思是「日夜分」——春分這一天,晝、夜均等,各十二小時,所以董仲舒《春秋繁露》說春分「晝夜均而寒暑平」。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看,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除了南北兩極,這一天南、北半球的白天、夜晚時長相同。
春分節氣蘊含的月令之「中」義,是詩畫家喜歡表現的題材之一。唐代劉長卿〈春分〉詩說「日月陽陰兩均天」。元稹寫過一組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詩,強調「春分二月中」,另一首詩也說「中分春一半」。宋代以後,隨著日記類詩歌創作的發展,吟詠時令的作品更多,其中就包括讚美春分的詩篇,如北宋徐鉉〈春分日〉:「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著名畫家禹之鼎創作的〈春耕草堂圖〉,其創作素材,原本就與春分日派送「春牛圖」習俗有關。因此,這幅繪畫長卷,同樣保留了農夫呵牛、耕地的元素。當然,與民間「春牛圖」相比,〈春耕草堂圖〉有兩點重要不同:一是增加了朝廷命官形象,體現地方官員關心民人、勸農耕作之意。二是畫作構圖頗有藝術匠心,也就是「斜」裡取「中」:一條河從左上方流向右下方,將畫面分成左下、右上兩個對稱的部分,中間則有小橋相連。畫家別出心裁,以對角方式體現「中」意,動態中蘊含平衡。有人認為這幅作品描繪的不是一般的春耕圖景,而是蘊含著「春分」意味。這是有道理的。
以風俗論,春分日有一項頗為風行的「中立」遊戲——立蛋。我人知道,要將雞蛋立起來,並非易事。可是,古人認為,春分這一天晝夜均等、陰陽平衡,應該可以將雞蛋立在平面上。民諺說「春分到,蛋兒俏」,劉長卿〈春分〉詩也說「從來今日豎雞子」,「雞子」就是雞蛋。春分日豎雞蛋,因其簡單有趣又富含哲理、傳統文化意藴,已引起現代文化創意設計者的關注,設想開發系列文創產品。隨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力的逐步提升,「二十四節氣」已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分日「立蛋」習俗也作為「世界遊戲」,在地球村逐漸傳播開來。
春分時節令人備感溫暖的,大概是燕歸來、放風箏。燕子是候鳥,古人說「春分而来,秋分而去」。春分節氣第一個物候就是「玄鳥至」,也就是燕子回來了,在屋梁間築巢,給人帶來溫馨吉祥的感覺。陶淵明說「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如遇故人,寫得非常親切。等到孵化出一窩雛燕,更給人其樂融融的和睦感。至於放風箏,則是重要的民俗之一,前引劉長卿〈春分〉詩就寫燕子歸來之外,河邊草地上,還有不少人在放風箏。現代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很喜歡春日風箏題材,創作了不少意境優美的作品。即使缺乏放風箏經驗的讀者,在陽光和煦的春日裡,一杯清茶,看看這類畫作,也難免心嚮往之,與風箏共飛舞,油然而生和樂美好之感。儘管由於地域、氣候等原因,各地放風箏的具體時間有別,但春風拂面的日子裡,放飛風箏,也就是放飛心情,寓含著蒸蒸日上的美好願景。
參考資料:
期刊文章
1. 楊子玉:〈春分文化元素在文創產品中的娛樂互動性研究〉,《美術與設計》,第9期(2022年)。
2. 錢國宏:〈春分習俗趣談〉,《內蒙古林業》,第4期(2022年)。
報刊文章
1. 秦延安:〈〈春耕草堂圖〉的春分深味〉,《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4月27 日第9版。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
正是宋歐陽修《踏莎行》: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
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
#1
Chi Seng Pun
22-03-2023 09: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