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20

 

春分:阴阳相半乐融融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崇尚「中」。 《易传》倡导「时中」,孔子以为「过犹不及」,都注重立身行事合乎时宜。这种思想,如果讲得宽泛一些,也无妨理解为「得时」之「中」。自古以来,正月十五元宵、八月十五中秋备受重视,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这些节日都处于月令之「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同样令人关注。

春季有孟春、仲春、季春三个月,春分是「三春」之「中」,春季在此平分为前、后两半。 「春分」的「分」字,基本意思之一,就是「半」。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分」字的另一层意思是「日夜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均等,各十二小时,所以董仲舒《春秋繁露》说春分「昼夜均而寒暑平」。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看,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除了南北两极,这一天南、北半球的白天、夜晚时长相同。

昼夜交替时的城市景观
 

春分节气蕴含的月令之「中」义,是诗画家喜欢表现的题材之一。唐代刘长卿〈春分〉诗说「日月阳阴两均天」。元稹写过一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强调「春分二月中」,另一首诗也说「中分春一半」。宋代以后,随着日记类诗歌创作的发展,吟咏时令的作品更多,其中就包括赞美春分的诗篇,如北宋徐铉〈春分日〉:「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著名画家禹之鼎创作的〈春耕草堂图〉,其创作素材,原本就与春分日派送「春牛图」习俗有关。因此,这幅绘画长卷,同样保留了农夫呵牛、耕地的元素。当然,与民间「春牛图」相比,〈春耕草堂图〉有两点重要不同:一是增加了朝廷命官形象,体现地方官员关心民人、劝农耕作之意。二是画作构图颇有艺术匠心,也就是「斜」里取「中」:一条河从左上方流向右下方,将画面分成左下、右上两个对称的部分,中间则有小桥相连。画家别出心裁,以对角方式体现「中」意,动态中蕴含平衡。有人认为这幅作品描绘的不是一般的春耕图景,而是蕴含着「春分」意味。这是有道理的。

〈春耕草堂图〉禹之鼎
 

以风俗论,春分日有一项颇为风行的「中立」游戏——立蛋。我人知道,要将鸡蛋立起来,并非易事。可是,古人认为,春分这一天昼夜均等、阴阳平衡,应该可以将鸡蛋立在平面上。民谚说「春分到,蛋儿俏」,刘长卿〈春分〉诗也说「从来今日竖鸡子」,「鸡子」就是鸡蛋。春分日竖鸡蛋,因其简单有趣又富含哲理、传统文化意蕴,已引起现代文化创意设计者的关注,设想开发系列文创产品。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二十四节气」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分日「立蛋」习俗也作为「世界游戏」,在地球村逐渐传播开来。

春分立蛋的儿童
 

春分时节令人备感温暖的,大概是燕归来、放风筝。燕子是候鸟,古人说「春分而来,秋分而去」。春分节气第一个物候就是「玄鸟至」,也就是燕子回来了,在屋梁间筑巢,给人带来温馨吉祥的感觉。陶渊明说「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如遇故人,写得非常亲切。等到孵化出一窝雏燕,更给人其乐融融的和睦感。至于放风筝,则是重要的民俗之一,前引刘长卿〈春分〉诗就写燕子归来之外,河边草地上,还有不少人在放风筝。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很喜欢春日风筝题材,创作了不少意境优美的作品。即使缺乏放风筝经验的读者,在阳光和煦的春日里,一杯清茶,看看这类画作,也难免心向往之,与风筝共飞舞,油然而生和乐美好之感。尽管由于地域、气候等原因,各地放风筝的具体时间有别,但春风拂面的日子里,放飞风筝,也就是放飞心情,寓含着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景。

屋梁下的燕子窝
 

 


 

参考资料:

 

期刊文章

1. 杨子玉:〈春分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娱乐互动性研究〉,《美术与设计》,第9期(2022年)。

2. 钱国宏:〈春分习俗趣谈〉,《内蒙古林业》,第4期(2022年)。

 

报刊文章

1. 秦延安:〈〈春耕草堂图〉的春分深味〉,《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7 日第9版。

 

陈允锋教授

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术兴趣主要在于中国古典文论、《文心雕龙》、唐代诗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学术专著6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

正是宋歐陽修《踏莎行》: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
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

#1

Chi Seng Pun

22-03-2023 09: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