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04.03

 

清明:慎終追遠踏青來

 

每年臨近清明的時候,難免懷想故鄉的「波波粿」。「波波」,是福州方言的擬音寫法,其實就是清明粿,也就是青團。在自己的童年記憶裡,清明時節,家家戶戶忙著製作「波波粿」:粳米、糯米磨成漿,磨石壓乾漿汁;加入「波波菜」——鼠麴草菜汁,和成青綠的面團;逐一捏出大小均等的粿皮,裹餡兒、團起,置入香葉鋪就的蒸籠。大火,滾水,蒸熟,就是清香四溢、碧綠悅目的清明粿了。這款食品,先用作掃墓祭祀的供品。供奉完畢,則成為春日美食。

「波波粿」的製作過程
 

想來很多人的童年記憶,或許與此相似吧。孩童時代,大體曉得清明是一個「節日」,未必理會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對於現代都市人而言,情況大概也如此:未必關心空調世界以外的時序流轉、草木變換,但不會忘懷節日裡的人文內涵:祭祀先人,杜牧(803-852)〈清明〉「牧童遙指杏花村」的美麗詩句,張擇端(1084-1145)〈清明上河圖〉描繪的人間繁華百態⋯⋯

那麼,「清明」如何從節氣之一演變為重要節日呢?我人看漢代《淮南子·天文訓》,知道那純粹是從自然規律的角度說「清明」:春分節氣過後十五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清明風至」。司馬遷(前145-前86)《史記·律書》也說,「清明風」起於東南方,功德在於「吹萬物」,也就是天地間陽氣漸次增強,吹拂萬物生長。

這種天文、氣象學意義上的清明節氣觀念,一直延續到唐代,才有所轉變,原因是清明節氣與時間節點相接近的寒食節開始融匯在一起。比如,唐玄宗(685-762)曾經詔告天下:「寒食、清明四日爲假。」唐代宗(726-779)也下詔令:「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這都明確顯示了清明的節假日意義。流傳至今的清明節掃墓活動,就吸納了寒食節祭祀元素。

清明節掃墓祭祖,相沿成俗,迄今仍然盛行九州,影響及於海外華人。其間主要體現了儒家「慎終追遠」的價值觀念。禮敬先祖,意味著不忘本。族人代代相續,稟天地陰陽之氣,賜予我人身體膚髮;富也好,窮也罷,感恩先人,是人之常情,也是基本禮儀,體現了以孝為先的倫理思想與情感。如今頗具規模與影響力的,要數清明節公祭軒轅黃帝的活動,那是全民族緬懷祖先的盛典。

掃墓祭祖的人們
 

如果說清明節追念先人恩澤的祭祀傳統來自寒食節,那麼,踏青遊春、娛樂身心活動,則來自上巳節。漢魏以後,上巳節固定在三月初三,與清明節氣也相近。在眾多古典名篇中,與上巳節相關的作品很多,像王羲之(303-361)〈蘭亭集序〉,杜甫(712-770)〈麗人行〉,都寫到遊春盛況。曲水流觴的雅士,長安城外的麗人,無不沐浴著和煦春光,遊目賞心,生氣無限,與大自然相映成趣。隨著時間的流逝與風俗的演變,上巳節郊遊探春習俗也逐漸融入清明節,流傳至今。

清明時節郊外盛開的油菜花田
 

回首清明節人文內涵的流變簡史,更讓人覺得:這真是一個奇妙無比、意味深長的時令。清明祭祖掃墓,重在「土」——對於農耕時代的黎民而言,那是「根」,也是故鄉;清明踏青遊春,多傍於「水」——那是滋養生靈的源泉,哺育萬物的甘露,又是靈心智慧的象徵,藴蓄著創造未來的活力。前者肅穆莊重,後者活潑靈動,兩相映照,正是「春」之狀態的絕妙寫照。春,古作「萅」,一方面表現萬物滋長的樣貌;另一方面,「萅」字中間「屯」之義,是「難」,講的是春來萬物滋長過程,必經破殼、破土的艱難。這個字符的意義,其實告訴我人兩層含義:一是生命美好,春暖萌芽,雨水滋潤成長;二是歷經艱辛,生命不易,彌足珍貴。清明節祭祖感懷,體現的不也是生生不易、追念先人的虔誠情思嗎?清明節踏青遊春,體現的不正是生命美好、激發生力、開拓未來的滿懷願念嗎?

如今回想起來,故鄉風物「波波粿」,也是一樣食物、兩樣意味:既寄託了後人追懷先人的哀思、敬畏與感恩;同時,野菜汁液染成的盎然綠意,掃墓後的踏青怡情,又寓示著活力常在、生命常青,代代綿延。

 


 

參考資料:

 

期刊文章

1. 于汐,唐晉:〈春遊還是遊春〉,《中華遺產》,增刊Z1期(2008年)。

2. 王福州:〈清明節的文化淵源與時代價值〉,《中華之美》,第4期(2022年)。

3. 楊天宇:〈論清明節的源流嬗變〉,《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9年)。

 

陳允鋒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學術興趣主要在於中國古典文論、《文心雕龍》、唐代詩學,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學術專著6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