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2.12.06

 

提燈過中秋

 

馬來西亞華人的節日風俗來自華南,與長江、黃河流域的北方漢族文化同異互見,以一年一度的民俗大節中秋而言,也是很明顯的。

中秋是一年四季的秋節,馬來西亞四季如夏,但華夏民俗節慶隨著華民南來,在熱帶的土地上生根,沒有秋高氣爽,也如祖先一般熱鬧過中秋!

馬來西亞華人過中秋,可以幾個關鍵詞概括:月餅、拜月、賞月,提燈,後一項尤其是小孩子喜聞樂見的季節性節目。

節日送禮是華人的社會風尚,生意場上尤其以此構成業界的人情連結。一般上,七月中元節前後,月餅就上市。早期籍貫藩籬明顯的年代,各籍貫華人各有各自特色的月餅,如閩南人的閩南式月餅、潮汕人的脆皮芋泥月餅等等,都能在各籍貫聚居的商區找到。後來籍貫月餅逐漸式微,粵式月餅幾乎一統天下,各商號爭相推出市場的,主要是各種餡料的粵式月餅。20世紀末,上海式的蛋黃酥開始進入市場,也能爭取到新一輩人的歡迎。近年來傳統籍貫文化似有救亡式的復蘇,籍貫月餅又在市場上現身,人們過節吃月餅的同時,也開始緬懷傳統特色;親友及商業夥伴之間的佳節互贈禮俗,也是月餅市場經濟賴以支撐的社會基礎。

至於拜月的傳統,近年來頗為式微,依然堅守老一輩傳統的,中秋夜擺上供桌拜月的家庭,如今幾乎成了鳳毛麟角。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上月球踏步,也踏碎了人們心目中的月宮神話,老一輩人過去之後,新世代多數擱置了拜月傳統,晚近倒是鄉團會館意識到傳統的沒落,開始召集會員辦月光會甚至聚眾拜月,在家庭拜月式微之後,社會組織勉力維持先輩帶來的舊傳統了。

蛋黃白蓮蓉—傳統粵式月餅

 
拜月提燈—馬來西亞傳統的中秋活動
(曾衍盛摄影)

這樣,中秋就剩下吃月餅賞月這一賞心樂事,以及月下提燈了。

馬來西亞華人的中秋,長期以來都承繼者月下提燈籠的風俗,這與北方中國有明顯的差別,卻與華南舊俗一脈相承,而且似乎是粵籍原鄉風俗的普及化,演變成整個馬來西亞華社百餘年來的中秋記憶:中秋不只是月上椰樹梢頭,也在手裡提著燈籠跟夥伴們唱念月光童謠遊街的歡笑裡。對馬來西亞華人來說,燈籠是屬於中秋的,而不是元宵!

農曆七月中元節前後,月餅上市之餘,燈籠也風風火火地掛滿店家的門面,吸引路過的小孩頻頻回顧。華文小學的圖工課,也會應景地安排燈籠製作的作業:老師指導學生以鐵絲來做骨架,再以玻璃色紙糊制出各種形制的燈籠,中心一個插蠟燭的小底座。做好的燈籠一路從學校領著一路招搖回家,中秋的夜幕垂下之後,大人們忙著張羅拜月的同時,小夥伴群的各色燈籠也結夥出動,一路歡樂的清脆唱念和笑語,連月裡嫦娥也笑不攏嘴,深夜夢裡也念念有詞地囈語……

馬來西亞掛滿燈籠的店面
(陳萬德攝影)

 

拜月少不了月餅、當季的小芋頭、菱角、水果等素品。傳說嫦娥青春永駐,人們也以花粉類的女性專用品祭祀。深夜拜月之後,家裡的女眷就以拜月的花瓣和水了洗臉,希望沾有月裡仙氣的花水能讓女眷們永保青春美貌,脂粉就留著慢慢地用了。
 

拜月供桌上的祭品
(曾衍盛摄影)

 
拜月的祭品特色是女性用品
(曾衍盛摄影)

 
至於嫦娥奔月神話隨帶的玉兔搗藥仙話雖也聽聞,但秋夜承露求長生的民俗實踐,倒是聞所未聞。中秋的渺遠神話,不如人間的月餅滋味和提燈的童年歡樂來得切近呢。
小朋友體驗自製月餅
(陳萬德攝影)
 (2022年9月12日完稿)

杜忠全博士(Dr. TOH Teong Chuan)

馬來西亞檳城人,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
目前為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兼金寶校區系主任。
學術興趣為近現代漢傳佛教歷史與思想,兼及馬華民間文學與民俗。
出版有聯合主編《南洋華蹤》(中國社科出版社)、“老檳城”系列書寫專著逾10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

七絕(仄一)(提燈過中秋)
作者:壹次心

到處遊人提燭燈,
一輪明月伴天澄。
公園園內擠人海,
賞月開心須得朋!

詞譜/詩類:《格律詩》
韻書:《平水韻》(詩韻)

#1

Chi Seng Pun

02-02-2023 15:54:39

小時候,常常跟哥哥自製燈籠,然後提燈通街走,玩完一輪便回家去。待媽媽拜完月光,就吃月餅、芋頭、菱角、水菓.....之後在月光下,躺臥在「馬閘」上,微微秋風輕送,正是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銀盤月亮星! 不知不覺就睡著了,醒來總是有張小被蓋著我。☺️

#2

Chi Seng Pun

02-02-2023 1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