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13

 

提灯过中秋

 

马来西亚华人的节日风俗来自华南,与长江、黄河流域的北方汉族文化同异互见,以一年一度的民俗大节中秋而言,也是很明显的。

中秋是一年四季的秋节,马来西亚四季如夏,但华夏民俗节庆随着华民南来,在热带的土地上生根,没有秋高气爽,也如祖先一般热闹过中秋!

马来西亚华人过中秋,可以几个关键词概括:月饼、拜月、赏月,提灯,后一项尤其是小孩子喜闻乐见的季节性节目。

节日送礼是华人的社会风尚,生意场上尤其以此构成业界的人情连结。一般上,七月中元节前后,月饼就上市。早期籍贯藩篱明显的年代,各籍贯华人各有各自特色的月饼,如闽南人的闽南式月饼、潮汕人的脆皮芋泥月饼等等,都能在各籍贯聚居的商区找到。后来籍贯月饼逐渐式微,粤式月饼几乎一统天下,各商号争相推出市场的,主要是各种馅料的粤式月饼。 20世纪末,上海式的蛋黄酥开始进入市场,也能争取到新一辈人的欢迎。近年来传统籍贯文化似有救亡式的复苏,籍贯月饼又在市场上现身,人们过节吃月饼的同时,也开始缅怀传统特色;亲友及商业伙伴之间的佳节互赠礼俗,也是月饼市场经济赖以支撑的社会基础。

至于拜月的传统,近年来颇为式微,依然坚守老一辈传统的,中秋夜摆上供桌拜月的家庭,如今几乎成了凤毛麟角。 1969年美国太空人阿姆斯壮上月球踏步,也踏碎了人们心目中的月宫神话,老一辈人过去之后,新世代多数搁置了拜月传统,晚近倒是乡团会馆意识到传统的没落,开始召集会员办月光会甚至聚众拜月,在家庭拜月式微之后,社会组织勉力维持先辈带来的旧传统了。

蛋黄白莲蓉—传统粤式月饼

 
拜月提灯—马来西亚传统的中秋活动
(曾衍盛摄影)

这样,中秋就剩下吃月饼赏月这一赏心乐事,以及月下提灯了。

马来西亚华人的中秋,长期以来都承继者月下提灯笼的风俗,这与北方中国有明显的差别,却与华南旧俗一脉相承,而且似乎是粤籍原乡风俗的普及化,演变成整个马来西亚华社百余年来的中秋记忆:中秋不只是月上椰树梢头,也在手里提着灯笼跟伙伴们唱念月光童谣游街的欢笑里。对马来西亚华人来说,灯笼是属于中秋的,而不是元宵!

农历七月中元节前后,月饼上市之余,灯笼也风风火火地挂满店家的门面,吸引路过的小孩频频回顾。华文小学的图工课,也会应景地安排灯笼制作的作业:老师指导学生以铁丝来做骨架,再以玻璃色纸糊制出各种形制的灯笼,中心一个插蜡烛的小底座。做好的灯笼一路从学校领着一路招摇回家,中秋的夜幕垂下之后,大人们忙着张罗拜月的同时,小伙伴群的各色灯笼也结伙出动,一路欢乐的清脆唱念和笑语,连月里嫦娥也笑不拢嘴,深夜梦里也念念有词地呓语……

马来西亚挂满灯笼的店面
(陈万德摄影)

 

拜月少不了月饼、当季的小芋头、菱角、水果等素品。传说嫦娥青春永驻,人们也以花粉类的女性专用品祭祀。深夜拜月之后,家里的女眷就以拜月的花瓣和水了洗脸,希望沾有月里仙气的花水能让女眷们永保青春美貌,脂粉就留着慢慢地用了。
 

拜月供桌上的祭品
(曾衍盛摄影)

 
拜月的祭品特色是女性用品
(曾衍盛摄影)

 
至于嫦娥奔月神话随带的玉兔捣药仙话虽也听闻,但秋夜承露求长生的民俗实践,倒是闻所未闻。中秋的渺远神话,不如人间的月饼滋味和提灯的童年欢乐来得切近呢。
小朋友体验自制月饼
(陈万德摄影)
 (2022年9月12日完稿)

杜忠全博士(Dr. TOH Teong Chuan)

马来西亚槟城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
目前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兼金宝校区系主任。
学术兴趣为近现代汉传佛教历史与思想,兼及马华民间文学与民俗。
出版有联合主编《南洋华踪》(中国社科出版社)、“老槟城”系列书写专著逾10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

七絕(仄一)(提燈過中秋)
作者:壹次心

到處遊人提燭燈,
一輪明月伴天澄。
公園園內擠人海,
賞月開心須得朋!

詞譜/詩類:《格律詩》
韻書:《平水韻》(詩韻)

#1

Chi Seng Pun

02-02-2023 15:54:39

小時候,常常跟哥哥自製燈籠,然後提燈通街走,玩完一輪便回家去。待媽媽拜完月光,就吃月餅、芋頭、菱角、水菓.....之後在月光下,躺臥在「馬閘」上,微微秋風輕送,正是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銀盤月亮星! 不知不覺就睡著了,醒來總是有張小被蓋著我。☺️

#2

Chi Seng Pun

02-02-2023 1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