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盂蘭文化節
很多中國人多認為農曆七月十四是「盂蘭節」,當天節日俗稱為「中國鬼節」。憶起兒童時住在中環卑利街時,於此天往昔日中環警察宿舍前的地方,依從母親祭祀亡靈,又看潮州籍人士表演傳統劇目,此時有些人士說晚上不用坐在戲棚的第一排,此留給亡靈的坐。

「盂蘭」是梵文ullambana的轉訛語,漢語全讀為「盂蘭盆」,直譯是「烏藍婆拏」,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然而由於音譯的關係,前賢把此字分拆成「盂蘭」和「盆」。「盆」是中文裡的「鉢」,在進行法事儀式期間會裝滿供品如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拯救在地獄被倒懸的眾生,是為「救器」,目的是「解倒懸」。古人認為這個盤的名字為盂蘭,故稱此節日為盂蘭節,「盂蘭盆」一詞意指置放供施以將亡魂從地獄倒懸之厄運中解救出來,不能拆開解讀,〈佛說盂蘭盆經〉也不等於〈佛說救倒懸盆經〉,上述都是語言交流、翻譯錯誤造成的誤會。盂蘭節出自一個傳說故事:目連救母。根據〈佛說盂蘭盆經〉所記,佛陀弟子目連修煉得道,能夠以法力「六神通」觀看世界,發現母親在餓鬼道中「皮骨連立」、飢餓痛苦交迫。原來他的母親生前雖然富有,卻非常貪婪,厭恨提倡行善的僧侶,經常出言不遜、故意留難,而且惡行累累,所以死後轉世為餓鬼,永不超生,這是地獄中最恐怖的酷刑。目連嘗試以法力把食物送給母親,但一到嘴邊即化為火炭,遂向佛祖請教。佛祖告訴他於農曆七月十五日是「自恣日」,用盂蘭盆盛以百味五果,供養十方大德僧眾即可解救並超度亡母。自此佛教徒會在農曆七月,舉行盂蘭盆會,行善布施來報答父母的恩情,甚至解救亡世父母在陰間倒懸之苦。
至於中元節的稱呼由來,自道教的地官(舜帝) 誕辰,他會持人鬼錄簿檢閱善惡,若受到懲罰則永世難以超脫。由於地獄將在七月大開鬼門,任何亡魂,包括餓鬼孤魂,甚至各方大聖都會來到陽間,因此需設壇誦經、供奉三牲五果以普渡眾生,也可作法事期望地官赦罪。另外,歷史記載舜帝的父親愚頑、繼母奸詐、弟傲慢,舜仍對侍奉家人恭敬有禮,後來獲堯帝禪讓帝位,故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在這天也會準備豐盛的祭品以祭拜祖先,農村地區更會以最新的農作物貢獻給祖先報告秋成,紀念他事親至孝的善舉。

隨梁武帝(464 - 549)提倡盂蘭盆會,盂蘭節成為朝廷定制,並在民間廣為流傳,逐漸融入中國傳統的儒家和道教的「孝悌為本」思想。歷史記載武則天(624 - 705)、代宗(727 - 779)、德宗(742 - 805)在位時會到都城寺院觀看盂蘭盆會的儀式。768年,代宗參加盂蘭盆會祭祖、為萬民祈福,更安排寺院辦儀式為其母親的解脫進行布施,可見皇帝積極參與其中。節日的意義豐富了,從救濟父母擴大至與普渡孤魂,超度不幸逝世者,並由道士誦經及用道教儀式進行法事。祭祀者也會「供僧」,除了幫助在生的父母求福澤,亦為自己排憂解難、延吉祥,對人、鬼、祖先而言也有幫助,盂蘭節就是這樣融合佛道思想於一體,延續至今。
盂蘭節原是供養僧眾,轉向祖先表孝思,緬懷祖先的恩德,原義也是不具祭祝鬼神的特色,也沒有向民間派米施惠,及後從天竺傳入中國,節日進行中國本地化,吸收儒家思想,並受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影響。在今天的香港,盂蘭節更富有文化節慶的色彩。每於農曆七月,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等組織也在維園舉行盂蘭文化節。香港潮屬盂蘭文化節,又成為國家級及香港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配合現代數碼人文科技、節慶活動、攤位遊戲、「盂蘭搶孤競賽」具有體育特色的運動,使傳統文化得以在現代流傳。今天中國傳統的盂蘭文化也是廣傳於東北亞及東南亞華人社區,很多華人在此農曆七月也祭祀祖先,以表孝思。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