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盂兰文化节
很多中国人多认为农历七月十四是「盂兰节」,当天节日俗称为「中国鬼节」。忆起儿童时住在中环卑利街时,于此天往昔日中环警察宿舍前的地方,依从母亲祭祀亡灵,又看潮州籍人士表演传统剧目,此时有些人士说晚上不用坐在戏棚的第一排,此留给亡灵的坐。
「盂兰」是梵文ullambana的转讹语,汉语全读为「盂兰盆」,直译是「乌蓝婆拿」,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然而由于音译的关系,前贤把此字分拆成「盂兰」和「盆」。 「盆」是中文里的「钵」,在进行法事仪式期间会装满供品如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拯救在地狱被倒悬的众生,是为「救器」,目的是「解倒悬」 。古人认为这个盘的名字为盂兰,故称此节日为盂兰节,「盂兰盆」一词意指置放供施以将亡魂从地狱倒悬之厄运中解救出来,不能拆开解读,〈佛说盂兰盆经〉也不等于〈佛说救倒悬盆经〉,上述都是语言交流、翻译错误造成的误会。盂兰节出自一个传说故事:目连救母。根据〈佛说盂兰盆经〉所记,佛陀弟子目连修炼得道,能够以法力「六神通」观看世界,发现母亲在饿鬼道中「皮骨连立」、饥饿痛苦交迫。原来他的母亲生前虽然富有,却非常贪婪,厌恨提倡行善的僧侣,经常出言不逊、故意留难,而且恶行累累,所以死后转世为饿鬼,永不超生,这是地狱中最恐怖的酷刑。目连尝试以法力把食物送给母亲,但一到嘴边即化为火炭,遂向佛祖请教。佛祖告诉他于农历七月十五日是「自恣日」,用盂兰盆盛以百味五果,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即可解救并超度亡母。自此佛教徒会在农历七月,举行盂兰盆会,行善布施来报答父母的恩情,甚至解救亡世父母在阴间倒悬之苦。
至于中元节的称呼由来,自道教的地官(舜帝) 诞辰,他会持人鬼录簿检阅善恶,若受到惩罚则永世难以超脱。由于地狱将在七月大开鬼门,任何亡魂,包括饿鬼孤魂,甚至各方大圣都会来到阳间,因此需设坛诵经、供奉三牲五果以普渡众生,也可作法事期望地官赦罪。另外,历史记载舜帝的父亲愚顽、继母奸诈、弟傲慢,舜仍对侍奉家人恭敬有礼,后来获尧帝禅让帝位,故中元节又叫孝子节,民间在这天也会准备丰盛的祭品以祭拜祖先,农村地区更会以最新的农作物贡献给祖先报告秋成,纪念他事亲至孝的善举。
随梁武帝(464 - 549)提倡盂兰盆会,盂兰节成为朝廷定制,并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融入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教的「孝悌为本」思想。历史记载武则天(624 - 705)、代宗(727 - 779)、德宗(742 - 805)在位时会到都城寺院观看盂兰盆会的仪式。 768年,代宗参加盂兰盆会祭祖、为万民祈福,更安排寺院办仪式为其母亲的解脱进行布施,可见皇帝积极参与其中。节日的意义丰富了,从救济父母扩大至与普渡孤魂,超度不幸逝世者,并由道士诵经及用道教仪式进行法事。祭祀者也会「供僧」,除了帮助在生的父母求福泽,亦为自己排忧解难、延吉祥,对人、鬼、祖先而言也有帮助,盂兰节就是这样融合佛道思想于一体,延续至今。
盂兰节原是供养僧众,转向祖先表孝思,缅怀祖先的恩德,原义也是不具祭祝鬼神的特色,也没有向民间派米施惠,及后从天竺传入中国,节日进行中国本地化,吸收儒家思想,并受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影响。在今天的香港,盂兰节更富有文化节庆的色彩。每于农历七月,香港潮属社团总会等组织也在维园举行盂兰文化节。香港潮属盂兰文化节,又成为国家级及香港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配合现代数码人文科技、节庆活动、摊位游戏、「盂兰抢孤竞赛」具有体育特色的运动,使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流传。今天中国传统的盂兰文化也是广传于东北亚及东南亚华人社区,很多华人在此农历七月也祭祀祖先,以表孝思。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