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日烈風溫碧荷紅
南宋詩人楊萬里(1127~1206)〈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寫杭州六月獨特風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圖景,真是異常美麗:六月季夏,萬頃蓮葉碧綠,與天際交會,令人身心俱爽;荷花亭亭玉立,在荷葉襯托下,顯得格外精神,益發賞心悅目。人們通常關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美。楊萬里的詩句則無意中告訴讀者:從氣候與物色關係的角度說,冬春之交,梅花綻放,不懼嚴寒,值得讚頌;春花褪盡的季夏,烈日炎炎而荷花怒放,傲然挺立,一樣風骨卓特,美不勝收。

六月荷花始盛開,恰是酷熱暑月,所以「六月」又有「荷月」之美稱。小暑節氣的到來,標誌著盛夏「荷月」之始。2023年癸卯歲小暑節氣在西曆7月7日,再過四天,即7月11日,「三伏」天的頭伏就到來了,宜注意「隱伏以避盛暑」。
夏至以後,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漸次減少,但地面集聚的熱量則不斷增加。到了小暑節氣,頭頂烈日照射,腳底地氣蒸騰,上下交攻,此即民諺所謂「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據《禮記·月令》,這個時節吹來的,都是「溫風」;類似熱浪,與初夏時節「熏風」相比,熱度更高。張衡(78~139)〈思玄賦〉說「溫風翕其增熱兮,惄鬱悒其難聊」,頗確切而生動。
風、雨往往相連。就像小暑之後逐漸火爆的氣溫一樣,這個時節的雨量也開始激增,而且常常伴隨雷暴。由於氣溫加速升高,梅雨行將結束,代之而起的,往往是狂風、暴雨、驚雷,劇烈程度不亞於天晴時的炎炎烈日。這對農事、生活顯然具有巨大的破壞力。酷暑,與嚴寒一樣,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共同面對的自然界的挑戰。如何順應自然節律,力求風調雨順,正是二十四節氣文化遺產中蘊含的一種智慧。因此,與小暑相連的三伏日,古時相傳祭祀習俗,主要是感恩太陽神炎帝、火神祝融光熱如常,哺育五穀,令百姓衣食無憂。

始於小暑的季夏以炎熱為主,如何避熱乘涼,也成為經營生活的一種技術,進而升華為一種藝術。陶淵明(365~427)〈與子儼等疏〉中說:「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羲皇上人。」北窗屬於陰面,相對清爽,偶遇涼風,令人快活得如無憂無慮的上古逸民。朱熹(1130~1200)〈夏日〉詩中也說,季夏雖熱,茂盛的草木則貯滿陰影、清涼,令人「泠然滌幽襟」。「泠然」形容清涼之感,足以滌蕩胸襟,心境澄澈。現代社會技術發達,空調設備四處可見,不過,有多少人詩興勃發、由衷歌詠這類人造冷氣呢?

二十四節氣屬於星宿曆,其中所包含的四季時間節點,未必對應於以月球運行週期為基準的夏曆。比如,依照二十四節氣系統,2023年季夏始於7月7日的小暑,照理對應的是陰曆六月,可實際情況是,7月7日是陰曆五月二十。不過,隨著曆法的演變,古人逐漸習慣地將小暑與六月等同齊觀,所以,唐代元稹(779~831)寫二十四節氣之小暑詩,題為〈小暑六月節〉:「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現在不少介紹小暑節氣的文章,往往涉及「六月六」相關習俗,如翻曬衣物、書籍等,原因或許就在於此。如果細緻地考查,我們就會發現,在時間節點上,小暑節氣與六月六之間,其實未必密切相連。可見,習俗主要體現心理訴求、美好祈願,至於是否完全符合自然「科學」,有時倒顯得無關緊要了。
參考資料
書籍
1. 張長新主編:《節氣·農事·農諺》(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年)。
期刊文章
1. 劉蘭英:〈小暑大暑接踵至 三伏苦夏緊相連〉,《中醫健康養生》第7期(2020年)。
報刊文章
1. 周潤健:〈小暑詩詞裏的「炙熱」與「清涼」〉,《新華每日電訊》,2022年7月7日,第11版。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