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日烈风温碧荷红
南宋诗人杨万里(1127~120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杭州六月独特风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图景,真是异常美丽:六月季夏,万顷莲叶碧绿,与天际交会,令人身心俱爽;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衬托下,显得格外精神,益发赏心悦目。人们通常关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美。杨万里的诗句则无意中告诉读者:从气候与物色关系的角度说,冬春之交,梅花绽放,不惧严寒,值得赞颂;春花褪尽的季夏,烈日炎炎而荷花怒放,傲然挺立,一样风骨卓特,美不胜收。

六月荷花始盛开,恰是酷热暑月,所以「六月」又有「荷月」之美称。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盛夏「荷月」之始。 2023年癸卯岁小暑节气在西历7月7日,再过四天,即7月11日,「三伏」天的头伏就到来了,宜注意「隐伏以避盛暑」。
夏至以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渐次减少,但地面集聚的热量则不断增加。到了小暑节气,头顶烈日照射,脚底地气蒸腾,上下交攻,此即民谚所谓「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据《礼记·月令》,这个时节吹来的,都是「温风」;类似热浪,与初夏时节「熏风」相比,热度更高。张衡(78~139)〈思玄赋〉说「温风翕其增热兮,惄郁悒其难聊」,颇确切而生动。
风、雨往往相连。就像小暑之后逐渐火爆的气温一样,这个时节的雨量也开始激增,而且常常伴随雷暴。由于气温加速升高,梅雨行将结束,代之而起的,往往是狂风、暴雨、惊雷,剧烈程度不亚于天晴时的炎炎烈日。这对农事、生活显然具有巨大的破坏力。酷暑,与严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面对的自然界的挑战。如何顺应自然节律,力求风调雨顺,正是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一种智慧。因此,与小暑相连的三伏日,古时相传祭祀习俗,主要是感恩太阳神炎帝、火神祝融光热如常,哺育五谷,令百姓衣食无忧。

始于小暑的季夏以炎热为主,如何避热乘凉,也成为经营生活的一种技术,进而升华为一种艺术。陶渊明(365~427)〈与子俨等疏〉中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北窗属于阴面,相对清爽,偶遇凉风,令人快活得如无忧无虑的上古逸民。朱熹(1130~1200)〈夏日〉诗中也说,季夏虽热,茂盛的草木则贮满阴影、清凉,令人「泠然涤幽襟」。 「泠然」形容清凉之感,足以涤荡胸襟,心境澄澈。现代社会技术发达,空调设备四处可见,不过,有多少人诗兴勃发、由衷歌咏这类人造冷气呢?

二十四节气属于星宿历,其中所包含的四季时间节点,未必对应于以月球运行周期为基准的夏历。比如,依照二十四节气系统,2023年季夏始于7月7日的小暑,照理对应的是阴历六月,可实际情况是,7月7日是阴历五月二十。不过,随着历法的演变,古人逐渐习惯地将小暑与六月等同齐观,所以,唐代元稹(779~831)写二十四节气之小暑诗,题为〈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现在不少介绍小暑节气的文章,往往涉及「六月六」相关习俗,如翻晒衣物、书籍等,原因或许就在于此。如果细致地考查,我们就会发现,在时间节点上,小暑节气与六月六之间,其实未必密切相连。可见,习俗主要体现心理诉求、美好祈愿,至于是否完全符合自然「科学」,有时倒显得无关紧要了。
参考资料
书籍
1. 张长新主编:《节气·农事·农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年)。
期刊文章
1. 刘兰英:〈小暑大暑接踵至 三伏苦夏紧相连〉,《中医健康养生》,第7期(2020年)。
报刊文章
1. 周润健:〈小暑诗词里的「炙热」与「清凉」〉,《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7月7日,第11版。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