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9.07

 

白露:夜气成珠雁南翔

 

 

露水往往出现于气温偏低的夜间,凌晨过后,阳光普照,气温升高,便很快蒸发了。 「朝露」的短暂性,容易令人联想到生命之无常。即便一代枭雄如曹操者,也难免感慨无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趣的是,古人又相信:转瞬即逝的露水,具有延年益寿功效。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大概要数汉武帝了。他崇信神仙不老之术,不惜耗费重资,建造诸多接引神仙的宫殿,建章宫「承露盘」即其中之一。 《汉书》颜师古(581-645)注引《三辅故事》说:「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目的就是为了求长生。东汉郭宪(生卒年未详)《洞冥记》又载,东方朔曾得到「玄、黄、青」三色露,献给汉武帝,「帝遍赐群臣,群臣得尝露者,老而皆少,疾者皆除」。

此所谓仙露是否果真有此神功,难以确证。不过,古代药学经典《本草纲目》「水部」倒列了三条以「露」命名的项目:露水、甘露、甘露蜜。在「主治」一项中,李时珍(1518-1593)引用了唐人陈藏器(约687—757)《本草拾遗》的说法:「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可见在中国古代医药史上,对于「露水」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一般物理现象层面,而与养生之道紧密联系起来。这也可以说是富有特色的一种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的形成,实际上基于古人对天地阴阳之气的认识。水,千变万化,在二十四节气中占据重要地位:阳气升,则有孟春之「雨水」;阴气渐盛,则凝结为露珠,有仲秋之「白露」;待到冬日,更有「小雪」、「大雪」。仔细回想,我们知道,「立秋」的第二个征候就有「白露生」;但是,作为典型的物候,则属于「白露」节气。此时寒气更重,地面蒸发的水汽,因夜间低温而形成露水。李时珍解释说:「露者,阴气之液也,夜气着物而润泽于道傍也。」这晶莹剔透的圆润水珠,昭示着乾坤四季的流转,触发了人们曼妙遐思,故《诗经》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歌;杜甫(712-770)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叹。

上引诗例,意境优美,脍炙人口。可是,倘若稍作思考,便会发现一个问题:晶莹的露珠,为何一定色「白」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供了一种解释:「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从现代色彩学角度而言,此说似有悖常理:作为「五行」之一的「金」,泛指金属,颜色多样,未必皆「白」;露,作为水的变化形态之一,其实无「色」。因此,如果从阴阳五行思想传统的角度理解,也许更确当一些:此所谓「白」,更重要的意义,或在于指代方位,即西方,与此相配者,就包括了四季之秋、五行之金。因此,将生于秋夜的露水称为「白露」,并不费解。唐诗名篇〈登鹳雀楼〉首句「白日依山尽」之「白」,似亦非言视觉色彩,更合理的解释,乃暗指西边,即夕阳将落之西山。由此可见,「白露」之「白」,未必一定局限于色彩学范畴予以阐释,其内涵主要指涉四季节气观念与阴阳五行思想之间的关联性。在「白露」这一节气的英译版本中,大多数译作White Dew,个别译作Dews。后者更强调露珠自身的晶莹特性,没有着意凸显「白」字色彩意味,或许属于更稳妥的译法。

既然秋日一滴露水中吸纳着如此神圣的天地之气,难怪古人那么看重「白露」节气,渐渐衍生了一系列「白露」习俗。比如,今人所谓「八月节」,多指八月十五中秋节,但在古代,也指「白露」这一天。元稹(779-831)写廿四节气诗,其中有一首篇名就是〈白露八月节〉。前文已论及「白露」之「白」未必指颜色,但在百姓生活中,此「八月节」却无妨以「白」为主题,故有民谚说:「白露时节吃五白,大病小病都不来。」此处之「五白」指百合、银耳、白萝卜、豆腐、番鸭等食材。在中国东南一带,某些地区还有「三样白」、「十样白」等说法,也是指白露节这一天选取若干带「白」字的食材,意在滋阴健体。至于采集「白露」节气之露水以养生,则名目更多,《红楼梦》写到的,就有「枫露茶」、「冷香丸」、「玫瑰露」等。

白露节气的到来,意味着阴阳二气的大逆转,昼夜温差越发明显。即便「秋老虎」仍有余威,也大体见于白天。入夜之后,寒气增强,则「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白露」前后,秋意渐浓,天凉气寒,大雁南飞。这是白露节气的第一个征候。年光渐近岁暮,禽鸟感物候而迁徙,既关乎「气」的消长,也关乎人与万物的生命节律。节律,是一种生活规则,也是审美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白露」在内的二十四节气,何尝不是一曲宇宙间无声而美妙的乐章?

 


 

参考资料

 

期刊文章

1. 吴彬瑛:〈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特征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第29期(2019年),页36-37。

2. 宋英杰、隋伟辉、孙凡迪、齐鹏然:〈基于气候和物候的二十四节气英文译名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期(2022年),页58-73。

 

报刊文章

1. 孟扬、曹怡晴:〈露从今夜白  秋向此时分〉,《人民日报》,2022年9月6日,第13版。

 

陈允锋教授

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术兴趣主要在于中国古典文论、《文心雕龙》、唐代诗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学术专著6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