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叶惊心夜初凉
不知不觉,写到上一期「大暑」时,已到年「中」。那是第12个节气,恰值二十四之半。有感于此,今次下笔写「立秋」,难免多了一些感慨:我们每写下一个字符,时光随即而逝;我们出现「现在」念头的那一瞬间,其实已是「过去」。
当然,未来诚可期,而「过去」的历史传统又何尝不令人神往?譬如流传至今的秋日倩影:《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楚辞》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西晋张季鹰(生卒年未详)的故园之思:「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蒓羹、鲈鱼脍。」乃至于现代文学名家郁达夫(1896~1945)〈故都的秋〉之精彩片段:「每年秋天,我们总会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鸣、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可见,秋天可与春天平分秀色,都令人神思奋越。

按照二十四节气法,划分一年四季的标志,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者,始也。虽然「立秋」时节暑气未消,依然炎热,但古人觉察到:天地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越发明显了——「夏至」时已生「一阴」,时至「立秋」,则阳气渐渐减弱,阴气日益增强,万物成熟。所谓「秋收」之「收」,既有「收成」义,也含「收敛」义,此即《管子》所言:「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说:「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立秋之际,还有一项重要的变化:小暑之后「温风至」,热浪扑面,而「立秋」节气的第一个征候,则是「凉风至」。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带,虽然此时仍未出暑,白昼气温依旧炎热,但早晚时段,却不难感受到丝丝凉风了。这一点,生活于江淮一带及其以南地区者,或许难以感受到,不过,像北京、天津、河北这些区域,每年立秋一到,清晨起来,推开窗户,或者漫步河边,则着实可以体会到凉风袭人的清爽,故俗谚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那种时刻,最喜欢辛弃疾的那句名言:「却道天凉好个秋!」
立秋与凉风相伴而来,古代不少诗家因感生情,形诸歌咏。试以诗歌辉煌时代的唐人为例:杜甫(712~770)〈立秋雨院中有作〉说「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白居易(772~846)〈立秋夕有怀梦得〉说「是夕凉飙起,闲境入幽情」。元稹(779~831)有一组〈咏廿四气诗〉,其中〈立秋七月节〉不仅写「凉吹暗迎秋」,而且还写到「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 。诗人心性敏锐,体会细致,故能于暑气中领略秋风之凉。
古人以为万物之间相互「感应」,善于通过观察物候,体知季节的流转。二十四节气观念所蕴含的智慧之一,或许就体现在:将「时节」与「阴阳之气」联系起来,而不止于感官体验到的粗浅现象。比如,古人以为木叶感通天地之气,所以《淮南子·说山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后来多以为梧桐树最知天下秋,陈淏子(约1612~? )《花镜》中说,梧桐叶「能知岁时」,「至立秋期,一叶先坠」。这便是《子弟书·红叶题诗》所说:「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前引元稹(779~831)诗作中的「一叶惊心绪」,就是指一片落叶提示人们:时光暗换,天地将进入岁暮;时节如流,令人心惊。

同理,立秋时令的习俗,也多与古人对于阴阳二气轮转的认识有关。比如,古代春耕播种时,阳气处于上升期,万物萌发、滋长,需要祭祀土地神,祈得护佑;立秋之后,阴气来袭,阳气式微,百谷进入成熟期,此时也要祭拜土地神,表达农人对于大地神祇恩德的报答与感怀。与此相关,古时有春社,也有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祭祀仪式。此时收获既毕,新谷登场,摆设祭品敬谢地神之庇护,也庆祝一年辛勤劳作之所得。吴自牧(生卒年未详,约1270年前后在世)《梦粱录》说:「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陆游(1125~ 1210)〈秋社〉诗说「社鼓咚咚赛庙回」,大致可以领略彼时热闹场景。
「立秋」意味着阴阳二气大逆转,也提示人们,需要关注人体生命系统的阴阳平衡与调节。古来民间有「贴秋膘」传统,就是指立秋前后适当进补。古代医书《素问》有言,阴阳二气乃「万物之根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经历漫长的炎夏,「无病三分虚」;入秋之后,适当补养,有利于恢复体能,令五脏六腑、血气精神处于良好状态。同时,也为应对冬月寒冷,储备足够能量。这一习俗,迄今依然流行于气候偏寒的东北、华北地区。笔者往年寓居北京,每到立秋,先岳母总不忘亲手烹制红烧五花肉,或猪肉炖粉条,外加北方年节不可或缺的饺子。吾本南人,但迄今怀想「贴秋膘」,即缘于先岳母的生活习惯。蓦然回首,老人驾鹤西归已近十载,思之怃然,谨于篇末追述数言,以为纪念。
参考资料
书籍
1. 石夫、韩新愚编着:《不可不知的中华二十四节气常识》(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0年)。
2. 徐浩淼:〈立秋节俗浅谈〉,收于北京民俗博物馆编:《北京民俗论丛 第九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
期刊文章
1. 胡旖晨:〈气象学意义上的「入秋」为何与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不同〉,《科学24小时》,第9期(2022年)。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