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地冻何妨思飞扬
此前的「立冬」文稿中,笔者以「万物静默待春归」为副标题。或许有些读者难免疑惑:冬季刚刚开始,为何就翘首「待春归」呢?在此简略交代原委:当时写作的本意,主要是想在越来越寒冷的日子里,为有缘相聚于「陆国权中华文化传承研究基金网站」的朋友们,献上一瓣心香,以无声文字,敬呈美好祝福。如今再回头仔细想想,又发现有关冬天的记载或歌咏,本来就不缺春天的倩影。我们很熟悉的英国诗人雪莱(P.B. Shelley,1792-1822)〈西风颂〉就这样歌唱:「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查良铮译文)南宋诗坛名家杨万里(1127-1206)〈晚望二首〉其一则这样说:「月是小春春未生,节名大雪雪何曾。」前一句写孟冬十月,此时春天尚未到来,却雅称「小春月」——这是因为立冬与小雪两个节气之间,气候常有回暖现象,容易给人带来类似春天的感觉,所以农历十月又名「小阳春」,简称「小春」。很显然,由于冬天气候寒冷,反而更容易激发人们对于春天的向往,这符合一般心理规律。

上引杨万里(1127-1206)诗第二句写「大雪」节气,意思是这个节气的名称与实际气候未必相符——名叫「大雪」,但未必下雪,更不一定下很大的雪。这一点,现代学者是这样解释的:「大雪」与「小雪」一样,都属于传统节气文化系统中的气候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气象学上强度比较大的降雪现象。不过,由于此时温度更低,下雪概率也会增大,所以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作为十一月开端的大雪节气,「至此而雪盛也」,盛,有大的意思,也有频繁、繁多的意思。从一些流行的民谚看,大雪节气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一样激发人们有关春天的思绪,譬如:「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大雪不冻,惊蛰不开」 ……这些例子说明,冬、春季节不同,节气名目有别,然而,既然都是阴阳二气流转变化所致,时在冬天而联想到春天,很能体现古人本乎自然的整体性系统思维特点。
谈到思维问题,不由得想起多年前广受热议的一件事。某著名城市一位小学语文科目教师,在某次测试中拟订了这样一道题:「冰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据说大部分学生写的是「水」,符合标准答案;但有一个学生写了「春天」,被视为错误回答。这不是自然科学类科目,认为冬天冰雪融化后,春天就来了,为何就算是错误的呢?南朝谢惠连(397-433)创作的名篇〈雪赋〉,早就这样说过:「君宁见阶上之白雪,岂鲜耀于阳春?」——有谁见过冬天的白雪,能够闪耀于三月的春光里呢?这一疑问句的言外之意,不就是「冬雪化了是春天」吗?灵活的思维方式往往蕴含着人文智慧的光辉,学习传统文化,或许有助于我们拓展想象空间,提升创新能力。

关于冬雪与春天景致的关联性,无妨再举一例。 《世说新语·言语》篇载,某日下雪天,谢安(320-385)组织家族子弟集会,讲论诗文。后来,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提出一个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他的姪女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她用春天飘舞的柳絮,形容冬天的飞雪,自然更有韵致,想像力也更显丰富,得到了谢安的高度赞赏,「公大笑乐」。从此以后,「柳絮」作为一个典故,往往用来比喻雪花,也借指才女或佳句。

这篇小文写于农业劳动者相对清闲的时节,基本不涉及田间地头的辛劳,也不涉及饮食民俗,重点只在冬季与春天的种种关联。这些例子说明:适当关注寒冷季节与温暖岁月的关系,或许能够在沉寂中给我们内心带来光明与希望,更有助于拓展思维、飞升想象,领略四季节律的轮回动态之美。人生曼妙,离不开一呼一吸的基本节奏;宇宙奥妙,又如何离得开周而复始的节气流转?
参考资料
书籍
1. 余嘉锡(1884-1955)撰,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31。
2. 吴之振(1640-1717)等选,管庭芳、蒋光煦补:《宋诗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2053。
3. (英)雪莱(P.B. Shelley,1792-1822)着,查良铮译:《雪莱抒情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页76 。
4. 萧统(501-531)编,张启成、徐达等译注:《文选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753。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