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腌腊御冬造化功
记得辛丑岁除夕之际,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缓解,人员流动仍然严重受限,不少在外工作、求学者,难以返乡与家人团聚,只能如古人所说「独在异乡为异客」 。笔者也如此,客居岛上,一个人去超市,象征性地买了若干年夜饭。也就是那一天,才注意到很多人购买腊味糯米饭,推想这或许是广东、香港一带居民除夕夜餐桌上常备佳肴之一。闻名遐迩的广式腊肉,滋味儿独特,大概早已浸润到岭南地区广大民众的灵魂深处。
忽然想起腊味糯米饭的主要原因,不是早已过去的辛丑除夕夜,而是即将到来的癸卯岁「小雪」节气。立冬之后,小雪接踵而至,温度更低,湿度更小,不利于空气中细菌繁殖,但有利于食物储存。古人没有各种科学检测仪器,却善于观察与思考。他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与智慧,利用小雪到大雪两个节气之间的气候特点,忙于腌制蔬菜、肉类食品。于是,衍生了「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民间习俗。这一习俗遍布南北,司空见惯,反倒不为人所乐道了。笔者旅居南北,略举数例:在小雪这个时节,福州一带开始用翠绿的大型芥菜腌制「糟菜」,北京地区则用雪里蕻腌制酸菜;入冬后,北京一些肉铺开始招揽现场制作腊肠生意,香港店铺里新腌制的腊肠也渐渐多起来。这些别有风味的腌菜、腊味,将陪伴人们迎接新的一年。从这个意义上说,「节气」并不仅仅是指导古人从事农耕劳作的气候知识,同时也是一种生存智慧,迄今仍造福华人,为四季生活增添无穷滋味儿。
「小雪」节气当日,未必下雪,这是很多介绍二十四节气文章经常提到的。至于小雪节气十五天周期内的情况,古代典籍里的解释多种多样,《孝经纬》是这样说的:立冬后十五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亥」的方位,就到了「小雪」节气。在这一节气期间,「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现代人的解释是: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反映了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气候寒冷,但还不至于太冷;水气不够充分,如果下雪,一般不会太大。
对于从事农业劳动的民人而言,更关心的是节气与生产、生活、生命的关系。他们心目中的「小雪」,另有一番意味。譬如这样的农谚:「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中原地区的农人对于小雪节气的美好期盼,希望这一天能够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为来年带来丰收的好兆头。可是,南方的民谚却说:「小雪下了雪,来年旱三月。」前引民谚中的「天、年」二字是押韵的,此处的「雪、月」也是和谐的韵脚,但意义则完全相反,意思是说:如果小雪节气这一天下雪,将预示着气候以干旱为主,并非好年景。九州地大,幅员辽阔,时序虽同,期待各异。这一点或许也算常识,不足怪也。
最后谈一首古人的诗篇。在前贤流传下来的吟咏小雪的作品中,大多感叹时光流逝、岁月艰辛、鬓发如霜雪,主题类似伤春悲秋,毋需赘言。与此相比,唐代诗僧无可(生卒年未详)的〈小雪〉,倒是值得特别关注。诗篇开头写雪花玲珑,越下越密,渐渐覆盖万物:「片片互玲珑」、「渐密更无风」。中间从两个角度写雪的功德:一说雪花润泽了贫瘠的土地,为人间带来了祥瑞:「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一说草木得到滋养,山河更显壮伟:「草木潜加润,山河更益雄。」最后赞叹造化神功:「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无可,俗姓贾,年少出家为僧,是中唐后期著名诗人贾岛的纵弟。他的这首诗因小见大,颂美大自然伟力与功德,或与佛家慈悲为怀思想有关,迥异于一般文人感慨个体命运的思路。诗艺虽非上乘,胸怀则有境界。谨此借花献佛,随喜赞叹,祈愿天下得瑞雪惠泽,共享康乐吉祥。
参考资料
书籍
1. 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年),页39。
2. 黄奭(1809-1853):《孝经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三卷《援神契》,页16。
3. 彭定求(1645-1719)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八一四,页9167。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